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赵州桥课文原文及解析.docx
文件大小:16.35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1.57千字
文档摘要

第PAGE1页,共SECTIONPAGES4页

赵州桥课文原文及解析

以下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赵州桥》的课文原文及解析,结合历史背景与教学重点整理而成:

《赵州桥》课文原文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中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课文解析与教学重点

结构与主题

历史背景:赵州桥建于隋朝(594-606年),由李春设计,距今1400余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单孔敞肩石拱桥。

核心内容:课文从“雄伟”“坚固”“美观”三方面展开,通过具体数据(如桥长50多米、宽9米)和生动比喻(“双龙戏珠”“活了一样”),展现赵州桥的建筑特色与文化价值。

情感升华:结尾点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工匠的创造力与历史责任感。

语言与修辞

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桥长五十多米”)、作比较(“比欧洲同类桥早700多年”)、打比方(“像活了一样”)等,增强说服力与画面感。

动词与细节:如“缠绕”“抵着”“回首遥望”等动词,将静态的雕刻赋予动态美感,体现语言生动性。

拓展知识

建筑创新:敞肩拱设计(主拱两侧各有两个小拱)是世界首创,既减少洪水冲击,又节省石料,比欧洲早700余年。

历史意义: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获“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称号,被誉为“天下第一桥”。

民间传说:鲁班造桥、张果老骑驴试桥等故事,增添文化趣味性。

教学建议

互动设计

小组讨论:对比普通桥与赵州桥的设计差异,理解“创举”的含义。

仿写练习:仿照“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描写生活中的一处景物或工艺品。

实地观察:结合图片或视频,分析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如“单孔坦弧”“28道拱券并列砌筑”等。

文化延伸

对比阅读:推荐阅读茅以升《中国石拱桥》全文,了解更多古代桥梁知识。

跨学科融合:结合科学课,探讨拱桥的力学原理(如拱形分散压力);结合美术课,临摹桥栏雕刻图案。

情感引导:通过赵州桥历经10次洪水、8次战争仍屹立不倒的史实,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保护意识。

难点突破

理解“创举”:通过动画演示洪水通过小桥洞的场景,直观感受设计的科学性。

积累词汇:整理“世界闻名”“雄伟”“坚固”“美观”等关键词,进行近义词替换练习。

拓展资料

作者简介:茅以升(1896-1989),中国现代桥梁之父,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著有《中国桥梁史》。

建筑原理:赵州桥采用“纵向并列砌置法”,28道拱券独立又相连,局部损坏可单独修复,体现古代工匠的智慧。

保护现状:1955-1958年全面修缮,保留隋代原貌,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

通过以上内容,学生可全面理解赵州桥的历史价值、建筑智慧与文化意义,同时提升说明文阅读与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