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与分析方法
?一选择题
1.三审题干
①一审:审时、空、角度等限制条件——明确选择范围
②二审:审关键的词句——明确中心内容及内涵、外延
③三审:审整体——明确考查意图
2.三辨选项(咬文嚼字)——确定最后答案
①有没有(添枝加叶)——材料中有没有这个信息?
②对不对(鱼目混珠)——这个选项的结论本身对不对?
③全不全(以偏概全)——这个选项对材料信息概括得全不全?
3.最难识别的陷阱——两坑一新:
①坑一:选项“符合所学,但不符材料”。选项是学生背得很熟的知识,但与设问和材料“貌
合神离”,高考就是要淘汰这种忽视设问又不重视材料,沉迷于“死记硬背”的教条主义者。
②坑二:选项“符合材料,但以偏概全”。选项与材料的部分内容吻合,但不是材料的整体主
旨。片面抓取材料局部信息,以局部代整体,经常“以偏概全”的断章取义者。
③一新:选项“符合材料,但感到陌生”。学生不敢选,殊不知“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再教
育的过程”,这实际上忽视了“考试说明”所强调的“新材料、新情景、新认知”的意图。
4.备选项常用的干扰方式:
(1)表述绝对化:
①采用过于绝对化的语言来描述某一历史现象。
②故意夸大某一措施的作用。
③试题中带有绝对化意思的选项往往是错误选项,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字样:
单字,如皆、均、仅、最、凡、只、都……;
双字,如开始、彻底、始终、全面、全部、完全、仅仅、但凡、凡是、不再、根本、所有、消
亡等;
三字,如保证了、消除了、摒弃了……。
此外,数据图表类试题还应注意两点:①没有“比例”就论断“主要”,十有八九是错的;
②只看得到“比例”,无法得知“总量”时,不能做对比性判断(增长、衰退、减少……)。
(2)时空错位:是指选项故意设置与题干时间、地点不符的表述。
选择题题干材料往往呈现的是一个“陌生时间+陌生事件”的组合结构,考生都要根据这一时
间或时间段的阶段特征逐一推敲备选项,从中排除时空不符的干扰项。解题时尤其注意“开始、
萌发、形成、建立、确立、成熟、结束、完成、实现、重心、中心、起源、滥觞”等隐含时
空概念的词汇,避免掉入试题陷阱中。
(3)以偏概全:在历史学上称为“孤证不立”,即孤立的一个证据不能完全证明一个普遍的
真理。
注意全面原则,是指题干材料以分号、句号或省略号为标志,包含着并列关系的两层或三层意
思,对应的正确选项也必须全面包含这些意思,否则就是错误选项。
此外,如果材料为个案,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普遍”“共识”等字样,此类选项一般为错误
选项。
(4)因果混乱:准确理解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
一要注意题干和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选项是不是题干所述现象的原因;
二要注意检查选项所述原因是不是同义反复或因果倒置。
(5)偷梁换柱:注意主体一致原则:主体即题干的主体,亦称主语或重心,
该原则指的是正确选项的主体必须与题干材料的主体一致,否则为错误项。
【选择题总结】
①看时间人物,定位时代特征和历史事件;②排除以偏概全;时空不符。
③表明/说明/体现等要选本质!④绝对化错误,完全、彻底、消除、已经、完成、了;
⑤选全面而少选片面的⑥关注:但/然而/……(省略号)后面的内容!
?二非选择题:答题步骤:审题——读材料——结合所学——答题
时间分配:考试共75min,选择题用时20~25min。
非选择题用时50~55min,一道主观题的用时控制在10~12min内,最多不超15min(每小问可
视分值分配时间)。
1)审题抓关键词:问了几个问?问题关键词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关联吗?
2)读材料找有效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结合所学内容(笔记课本资料老师所讲)
4)组织答案
1定位时间地点+结合时代特征: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1900(民族危机救亡图存)
2归纳材料,不得照抄材料:整段抄材料——0分,原样照抄某句0分。
3基本格式——A分段分点,例子:原因①②③④影响①②③④
B点多(2分1点or1分1点,6分至少答4点)
C面广①政/经/文;②积极/消极;③国内/国外
4卷面整洁,不要大量涂改,错字划两笔;错别字+不规范表述扣分
语言规范化:专业历史语言——资本(货币)不能说“钱”;
三题型
(一)背景原因类(背景、因素、原因,条件)——首先联想时代特征、重大事件
【注意】括号()里的内容为举例。可举一反三,自己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