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文件大小:48.25 K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2.04万字
文档摘要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2025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考察数千年的历史,不难看出,和平始终是中国古代发展对外交往的主流。得出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以下认识。

第一,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诸子百家中,墨家明确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无敌”,倡导“和为贵”;道家则强调“不以兵强天下”“顺天任德,敌人自服”。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传统,历代王朝在发展对外交往中,始终注重把“德”作为主要的价值理念。虽然“四夷来朝”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理想,并形成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的主张,但在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吸引“四夷”来朝的,并不是强大的武力,而是通过“德化外交”形成的文化吸引力。德化外交即“修文德以柔远人”,对周边部族与诸国宣称“修睦四邻”“招携以礼,怀远以德”。“怀远以德”“修睦四邻”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古代中国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任何朝代,不论国力多么强盛,都十分重视这些基本原则,如明太祖朱元璋就声称,“自古人君之得天下,不在地之大小,而在德之修否”。

第二,古代中国发展对外交往,主要推行“厚往薄来”的朝贡政策。“厚往薄来”源自先秦天子与诸侯交往时采取的“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孔颖达疏:“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如此,则诸侯归服。”此后,历代中央王朝将“厚往薄来”理念推广至与周边部族、诸国的交往中,并长期作为维持朝贡体系的基础。在朝贡体系下,中央王朝通过册封、互市、赠予、赏赐等形式,与朝贡国建立较为紧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由此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值得注意的是,朝贡体系之内,各国自由决定是否与中国往来、是否向中国进贡。对中国而言,建立朝贡体系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相反是周边政权及国家通过向中国朝贡,既得到丰厚的赏赐,又进一步密切了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带动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第三,从古及今,中国发展对外关系时,从不侵占他国土地、奴役他国人民,不以军事力量相征伐,即所谓“不利其土地,不劳其人民,厚往薄来,羁縻而已”。正因如此,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主动与中国交往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外使臣往来日益频繁。

纵观秦汉以来的对外交往,和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和平观念深植于中国文化的骨髓之中。西方鼓吹的“中国威胁论”,不论是在社会现实中,还是在文化根源上,都找不到任何凭据。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中国外交的核心价值观是由以汉字“共”作为核心字组成的一系列词语构成的,如“和平共处”“共商”“共话”“共建”“共治”“合作共赢”“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谐共生”等,它们不仅是一套外交说辞,而且作为一种理念贯彻在外交思维、内外制度安排以及外交实践中,这种理念还与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文化存在契合相通的地方。

共生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一种存在形式,它有别于“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对抗式、零和性冷战思维,也不同于赢者通吃、互害的实践模式。共生是中国大国外交理论的底色,其实也是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体系以及世界上一切追求和平的国家能够寻找最大合作交集的一种价值原则。

用共生探讨中国大国外交以及国际秩序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在回避当代国际关系中仍然存在的不共生的矛盾。中国大国外交的推进以及共生秩序的演进是在不断克服不共生的矛盾中发展的。当代国际关系中与共生相矛盾的现象突出表现在文明交流、国际安全和国际经济三个方面——文明间的相互妖魔化和相互讨伐、针对他方的军事结盟体系、寄生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体系,它们衬托着追求和实现共生秩序的现实和未来价值。在多样化国内制度并存的国际关系中,期待国内制度的趋同、以一种国内制度作为参照来改造他国制度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国际合作和共生的难题是不现实的;同样,以国内党派政治和分权政治为理由,来推卸自己在国际上应当承担的合作责任,也无助于解决日益增加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难题。

在国际秩序前途的理解上,对域外概念的依赖往往会限制中国学者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也会束缚我们发掘自身历史中关于秩序的合理资源。在东亚秩序的认识上,朝贡体系概念的传播既影响到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一定意义上也引起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大国外交在未来秩序问题上的看法。一个国家在物力强大的征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文化自觉和秩序自觉意识,很可能在日用而不觉中进入别人主导的秩序中而不自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