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文件大小:29.32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9.48千字
文档摘要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202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演讲打破文本的“单向传播”模式、时空距离与主客划分而交融共生,走向一种互动、共享、共创的文学体式,搭建起一个“文化现场”。当文学创作者以演讲者身份从纸后行至幕前,“作者”在谈笑风生的讲演之间建立自身主体身份。读者一般是“非现场的”,听众就在现场,这时的“阅读”就不再是“读后有感”,而成为一种即时性反馈,如何讲得“有意思”成为演讲者身处这个“文化现场”的重要考虑因素。而实现方式则不仅指向话语本身,更指向一种具有本体性特色的讲演策略,旨在短时间里触动听众内心。

演讲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演讲者的观点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而声音一般情况下具有即时性和不可回溯性。为确保听众能够迅速理解演讲内容,演讲者必须注重逻辑性构建,“内在逻辑便是演讲内容的构筑框架,是联系演讲内容的纽带,是构成演讲整体美的主要因素”。演讲还具有现场互动性和即时反馈性。听众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参与者,根据自身的判断和知识储备对演讲内容进行选择性接受,并通过表情、动作甚至语言来反馈对演讲内容的态度。因此,演讲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现场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以确保演讲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最大化,实现与听众的双向交流。

要引人入胜,形成良好的现场互动,自然要求演讲者融入足够的情感,鼓动性是演讲的显著特点。演讲者的形象塑造、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体态展现,以及演讲内容的结构安排、节奏掌控、情节设计等因素,都能牢牢吸引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认同感。

这种面对面与世界连接的方式,要求演讲者除了具备学问精深、口才出众和心怀真知灼见的客观标准外,还需要开诚布公、坦诚内心,而不是流于套话、空话。好的演讲是至情至性之语,将个人性、学术性与公共性紧密结合,正如学者唐涤非所说,“使听众在听的一瞬间,感动起来,心悦诚服地接受一种主张,同意一种见解,改变一种观念、一种感情、一种态度”。由演讲者的声音、表情、姿态所同构的演讲行为,通过视听共在的体验和真挚情感的渲染,使听众获得一种具身化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周围世界借由媒介进行内化的状态,从而实现环境和人的相融,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当听众深度融入这一个“文化现场”中,就能更进一步进入“互动情境”中,成为演讲本体的一部分。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记录了一次演讲的现场趣事。在名为“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的演讲中,当他谈到《唐诗三百首》未收录李贺之诗时,现场一位南京大学的学生从随身背包里掏出一选本进行反驳。以此为引,莫先生细致讲解了文献选本的客观性、严谨性,不可不谓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听众以反驳的方式参与文学演讲之中,成为演讲的“共创者”。

(摘编自陈佳冀《文学演讲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材料二:

就传播方式而言,文学演讲是一种有声的情感传递和思想交流,通过新媒体的有效传播,重新建立起文学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也改变文学的阅读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近些年来一些作家、评论家的文学演讲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文学演讲往往比纸本文学作品更快速地与“读者”建立起互动关系,让严肃而深刻的文学思考与表达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文学演讲让文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亲近,而公众的参与,也使得聆听文学演讲逐渐变成一种普遍的有声“阅读”。

目前看来,文学演讲正在以自己独特的形态和机制,逐渐弥合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以前被拉大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创作者和阅读者的角色。与传统的文学创作不同,文学演讲以视频或音频形式,通过网络与不同地方的人们构建起一个即时的互动氛围,甚至通过留言的方式与不同时空的人们形成对话关系。也就是说,有声的文学演讲让当代文学可以跨越时空重构与读者紧密而有效的联系。比如,一些知名作家经常在网络平台的演讲中提及自己当初遭遇无数次退稿的故事,往往能引发网络用户的强烈共鸣。用户们纷纷在留言中分享自己生活中“屡败屡战”“越挫越勇”的真实经历,以这种方式参与文学活动之中,建立起“在场”的情感链接。

文学演讲的现场,一般都要设置互动环节,及时获得听众反馈,了解他们的关注点或疑问处,从而进一步解释与深化演讲的内容。演讲者的即时回应也是文学演讲的一部分,甚至是易于出彩的一个部分。北京大学陈平原先生在《“文学”如何“教育”》一文中认为,文学讲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还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的状态”。实际上,很多演讲过程中,听众是愿意发表不同意见甚至辩驳的,作家通过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