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文件大小:56.68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9千字
文档摘要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2025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春秋末年,孔子据《鲁春秋》而写出编年体史书《春秋》,成为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史的史家。自此以后,直至清代,史官以及并非史官的史家层出不穷,世代相承,把中华民族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发展下来。

黑格尔指出:“中国历史作家的连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李约瑟博士简述“中国历史编纂法”时,根据王国维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评论司马迁关于商代历史的撰述中写道:“一般认为,司马迁不可能拥有足够的一千多年以前的史料来写历史。可是当人们从无可争辩的真迹——安阳甲骨文中清楚地找到商代30个帝王中的23个帝王的名字时……许多人该是何等地惊异。由此可见,司马迁一定拥有相当可靠的史料。这一事件再一次说明中国人有深刻的历史意识。”

这种深刻的历史意识反映在史家历史观点上的突出成就,首先是认识到历史、现实、未来的联系,而且认为历史可以为现实提供借鉴,如司马光所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

这种深刻的历史意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对促进各族之间的历史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自司马迁著《史记》而以周边少数民族入史,此后成为历代正史撰述的传统。《辽史·世表序》称:“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这里说的“二帝”,指的是炎、黄二帝。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历史上人们这种深刻的历史意识表现为大原则上的共同历史心理和历史价值观,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渊源。

史学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史家对于历史的认识,还表现在史家对于史学的认识,这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大致说来,从春秋到秦汉,中国史学已经滋生了明确的史学意识并进而演变为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反映这一过程的史书主要是《春秋》和《史记》。

《春秋》在史学意识上的突出表现,一是“属辞比事”,二是用例的思想。《礼记·经解》说“属辞比事而不乱”,那就是真正把《春秋》学好了。所谓“比事”,是按年、四时、月、日顺序排列史事,是编年纪事的概括性说法。“属辞”,是指在表述史事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锤炼。“不乱”,除了指编年纪事这种体裁之外,还包含了“属辞”中用例的思想。《春秋》的“属辞”,首先有一定体例上的要求,如同是记战争,有伐、侵、入、战、围、救、取、执、溃、灭、败等不同写法。《春秋》的“属辞”,还有对历史撰述在文辞上的严肃态度。“属辞”用例,不只是形式上的要求,还突出地反映出孔子对于“义”,即历史评价的重视。孔子以前,已有一些史官善于对历史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对所记史事作出评论,显示出相当深刻的历史见解。但在史学上明确地提出“义”的要求,来寓褒贬、别善恶以对将来起惩戒作用的,孔子是最早的,这对后来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还称赞晋国史官董狐秉笔直书的精神,说他是“古之良史”。孔子又提出了尊重历史文献的认识,他说论证前朝的制度,不能不以历史文献为根据,这是孔子提出来的史学上的一个基本原则。由此可见,孔子是中国史学上第一位具有明确史学意识的史家。

西汉时期,司马迁把先秦时期的史学意识推进到更高的认识层次,即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阶段。它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不只提出了有关史学的某些方面的认识,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史学是史学家们不应中断的神圣事业的认识。司马迁这种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促使他创造出《史记》这部巨著。从广泛的意义上看,司马迁提出的“成一家之言”不仅仅是指《史记》说的,也是指“史家”说的。战国时期有诸子百家而无史家的突出地位,司马迁要改变这种传统,使历史撰述也能成为一“家”。“成一家之言”庄严目标的提出,反映了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产生时所达到的高远的境界,在史学发展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摘编自翟林东《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

材料二:

各个民族都有历史意识,但表现形式和特征不尽相同。历史意识的独特性是民族认同和发展的基础。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更新有着重要作用。

历史意识就是人类对自身发展过程的认识,表现为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反思、评判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

中国庞大的历史经典体系、完备的史官系统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史学,彰显了中华民族历史意识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坚持“历史理性”与“历史经验”相结合的历史观。一方面,我们不喜欢从预设的理念出发剪裁历史材料,而是尽量按事件本来的样子去记录,顺着芜杂的历史材料和具体的历史实践活动去思考,从中找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