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外国作品;舒曼(1810—1856)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用浪漫主义的灵感去创作艺术歌曲,而且文学修养极高。他的音乐深刻细致、精雕细琢。《献词》是他送给妻子的结婚礼物《桃金娘》歌曲集中最受欢迎且流传最广的一首。;整首歌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舒曼很重视语言本身的音乐性,歌词的内容、音节以及声调的起伏,都与音乐水乳交融,形成了舒曼在声乐创作中独特的朗诵性的旋律特征。;贝多芬(1770—1827),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他的九大交响曲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晚期作品则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贝多芬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也取得了非凡成就。;《在这幽暗的坟墓里》充满着幻想性和戏剧性的表现力,全曲分三段,首尾段极其幽暗,表现出失恋者长眠在坟墓内的沉寂;中段通过转调的对比和伴奏的变化,刻画出被遗弃者对不忠的恋人的愤怒。全曲在低沉的和弦反复中结束,体现了对无情无义的恋人的斥责和死一般的寂静。;阿·康·托尔斯泰是俄罗斯19世纪中期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剧作家。他的抒情诗在描写爱情、大自然以及俄罗斯原野和农村的风土人情上,都具有独特的色彩,具有民族风味和内在的音乐美,激荡着迷人的情感律动。;《两个禁卫兵》又名《两个掷弹兵》,选自海涅的《诗歌集》,创作于1819年,是诗人海涅早期的作品。这是政治诗,带有十分明显的革命倾向和个人情感。;这是首叙事诗非常平实、简洁,仅通过对逃亡途中的两个禁卫兵的对话的描述,就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战士的豪情壮志,也体现了舒曼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的崇高信仰,表达了人民捍卫民主革命成果的坚定决心,堪称一首不朽的壮士悲歌。;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法国18世纪文学家博马舍的话剧。这部歌剧在当时带有政治性倾向,具有法国大革命前夕的阶级对立意识。咏叹调《美妙时刻将来临》出现在歌剧的第四幕,是苏珊娜为了惩罚费加罗??自己的不信任,有意捉弄他,唱了这首动人的咏叹调。;该咏叹调使用了民间舞曲的节拍、节奏型与民间音乐素材,表现了苏珊娜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及被爱情环绕时甜蜜幸福的心情。;《我是一个捕鸟人》选自《魔笛》。《魔笛》是莫扎特临终前的最后一部歌剧,于1797年初在维也纳首演,演出后两个多月,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就离开了人世,剧本是艾曼纽·席克耐德写的。这部歌剧主要讲述了一位王子受夜女王的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她的女儿;祭司帮助王子认清了夜女王的险恶用心,并让王子和公主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夏日最后一朵玫瑰》原是一首古老的爱尔兰民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又名《年轻人的梦》。19世纪爱尔兰著名诗人托马斯·摩尔又重新为它填了词,改名为《夏日最后一朵玫瑰》。歌词内容略带伤感,借夏天最后一朵玫瑰来比喻爱情和青春即将凋谢,抒发对美好事物逝去的依恋心情。;《世上没有优丽狄茜我怎能活》是歌剧《奥菲欧与优丽狄茜》的选段之一,奥菲欧的新娘优丽狄茜是一位色雷斯牧羊人的女儿,但新婚不久优丽狄茜就去世了,奥菲欧为了让自己的妻子复活,只身前往地狱。奥菲欧与优丽狄茜的故事早在歌剧产生之初就成为作曲家最喜爱的题材,因为故事表现的是忠诚、美好的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这首咏叹调充分显示了作者格鲁克歌剧创作的新观念,没有华丽的旋律来展示歌唱家的技巧,而是与戏剧内容紧密结合,旋律极为朴实、克制,但音乐的情感和古典精神却通过简单的旋律和伴奏表现得更加贴切和深刻。;《我去向何方?》是莫扎特在1789年为路易丝·维尔纳夫(LouiseVilleneuve)创作的3首咏叹调中的第三首。这位女高音的声音极其漂亮,声音穿透力、乐感、音乐表现力都很强。此曲原打算作为VicenteMartinYSoler(西班牙作曲家)的喜剧《好心的粗暴人》中的插曲。其内容主要表达了一位年轻女子在恋爱中表现出的一种困惑和自我怜悯的心绪。;《母亲教我的歌》融入淡淡哀愁的旋律,将德沃夏克那种斯拉夫人的伤感情怀毫无保留地倾泻出来。;曲调朴实无华、亲切动人,在简练的音乐语言中充满了怀念的愁思,感人肺腑。;《你就会看到》由莫扎特写于1787年,选自歌剧《唐·璜》。这部歌剧取材于西班牙的民间传说《石客记》,讲述了漂亮活泼的姑娘采莉娜与她的未婚夫马赛托及风流小生唐·璜之间的爱情故事与感情波澜,为了不让未婚夫怀疑,她边撒娇边诉衷情演唱了这首咏叹调。;采莉娜有单纯活泼又容易轻信甜言蜜语的性格特征,所以学习者要准确把握情感的表达分寸,深刻理解角色,表演要恰到好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