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诫子书》(原卷版)
过关检测
一、(23-24七年级上·北京延庆·期末)阅读《诫子书》,完成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下列词语中的“穷”与“悲守穷庐”的“穷”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后患无穷 B.穷年累月 C.穷乡僻壤 D.山穷水尽
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大量对偶句,句式整齐,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B.“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C.作者围绕着“静”,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学习、立志、惜时。
D.文中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根据《诫子书》及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两文的作者都认为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
二、(23-24七年级上·北京门头沟·期末)阅读《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夫君子之行”中的“行”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雷厉风行 B.行云流水 C.德浅行薄 D.各行其是
8.对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的理解同学们有分歧,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一句告诉我们“淡泊宁静”是摒除杂念、专心做事的前提。
B.这一句运用双重否定句写出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C.这一句既是诸葛亮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更有他对儿子的要求。
D.这一句告诉我们生活中树立远大志向在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9.根据《诫子书》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节选自西汉韩婴《周公诫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修身养性要从中下功夫,最忌。《周公诫子》中,周公告诉儿子要尊敬别人,要,要保持谦卑……拥有这些美好品德才能拥有天下,否则就会“”。
三、(2023秋?中牟县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②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③。室有洼,径尺④,浸淫日广⑤。每履⑥之,足苦踬⑦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⑧?”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蹶⑨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⑩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刘蓉《习惯说》)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县。②俯:低头。③旋:徘徊。④径尺:直径一尺。⑤浸(qīn)淫日广:日渐向外扩展。⑥履:踩,走。⑦苦:总是。踬(zhì):绊倒。⑧何……为:哪里还谈得上……⑨蹶(jué)然:急速的样子。⑩中(zhòng)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中,深入影响。?适:适应。?窒焉:受阻碍的样子。窒,阻碍。宁:安宁。?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参考方法
解释
淫慢则不能励精
查阅词典法:①傲慢;不敬。②懈怠;轻视。③缓慢。
A(填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