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考历史热门考点预测及解读(世界史).pdf
文件大小:249.54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7.65千字
文档摘要

高考历史热门考点预测及解读(世界史)

一、古代文明的多元性与地理环境影响

命题角度

从地理环境与文明特征的关系切入,分析各大古文明(如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

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形成的独特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并结合考古成果或文献史料进行

对比。

核心知识

1.地域差异与经济模式

两河流域城市国家因洪水灾害频繁,形成以神庙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如《汉谟拉比法典》

中的神权色彩)。

尼罗河定期泛滥促进埃及中央集权的稳定发展,法老被视为神权代表(金字塔与象形文

字的宗教属性)。

希腊多山少平原的地理环境催生城邦制度和海外殖民,海洋文明特征显著(雅典民主制

以公民直接参与为核心)。

2.文献与考古证据支撑

《吉尔伽美什》史诗反映两河流域对洪水与永生的观念;殷墟甲骨文揭示中国早期国家

的神权政治特征。

哈拉帕印章文字之谜与印度河流域城市排水系统体现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备考建议

强化对比思维:制作“四大古文明对比表”,从地理条件、政治结构、文字特征、宗

教观念四维度整理异同。

结合跨学科知识:联系地理学的水系分布理论,解释埃及农业灌溉系统与中央集权的

必然联系。

关注史料类型:区分考古遗址(如殷墟)、法典文本(如《汉谟拉比法典》)、史诗

(如《罗摩衍那》)等不同类型史料的证史价值。

二、希腊城邦制度与罗马法的近代影响

命题角度

以雅典民主和罗马法的具体原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权”)为线索,探讨

其对西方近代民主制度构建的启示,评价其历史局限性。

第1页共9页

核心知识

1.制度特点与思想内核

雅典公民大会、抽签制体现直接民主,但排斥奴隶、妇女与外邦人;苏格拉底之死暴露

“多数人暴政”隐患。

罗马法由《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体系化演进,自然法思想(西塞罗“公

正即法律本质”)影响近代启蒙运动。

2.历史关联性

罗马万民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为近代民法典(如《拿破仑法典》)提供法理基础;

雅典公民陪审团制度在美国大陪审团制度中的延续。

备考建议

案例分析法:以“苏格拉底审判”分析雅典民主弊端;以“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探

讨罗马共和国贵族与平民矛盾。

概念辨析:区分“公民权”(雅典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与“人权”(近代普世化概

念),理解历史进步性。

联系现实:对比罗马法中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与《物权法》,凸显法治

传统的继承性。

三、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文明交流

命题角度

以物质交流(如丝绸、瓷器)与技术传播(如造纸术、玻璃制造)为载体,分析汉朝与

罗马帝国的间接联系,探讨古代欧亚贸易网络对宗教、艺术传播的促进作用。

核心知识

1.贸易网络与技术扩散

中国输出丝绸、铁器,输入西域良马、佛教艺术;波斯成为中转枢纽,萨珊银币兼具货

币与文化符号功能。

怛罗斯之战后造纸术西传,推动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知识积累。

2.宗教与艺术融合

犍陀罗艺术吸收希腊雕塑技法,形成“梵相胡貌”的佛教造像风格;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形象融合印度、中亚元素。

备考建议

地图标记法:绘制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标注关键节点(如长安、撒马尔罕、亚

历山大港)。

第2页共9页

多元视角分析:从经济(跨区域分工)、文化(佛教本土化)、技术(冶铁术传播)

多层面总结交流影响。

批判性思考:客观评价“丝绸之路”概念的历史建构(李希霍芬提出)与实际贸易规

模的不对称性。

四、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整合与传承

命题角度

以“百年翻译运动”为核心,分析阿拉伯帝国对希腊、波斯、印度文明的吸收与创新,

评价其在“东西方文明桥梁”角色中的历史作用。

核心知识

1.学术成就与创新

巴格达智慧宫系统翻译亚里士多德著作,融合新柏拉图主义形成伊斯兰哲学体系;花拉

子米《代数学》奠定欧洲近代数学基础。

2.技术传播与改进

改进印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