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主题凸显立意 问题涵育素养.docx
文件大小:19.84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4.23千字
文档摘要

主题凸显立意问题涵育素养

[摘要]开展高中历史主题教学是破解使用新教材教学时出现的时间紧、任务重的困境的良策,也是落实新课标、应对新高考、涵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文章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及自身教学实践,探讨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教学;问题链;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建议教师依据核心概念,设计主题教学。面对文辞精练却知识点多的高中历史新教材,开展主题教学,既可以破解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困境,又可以建立教学支架,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精练主题,凸显教学立意

主题犹如课堂教学的灵魂,凝聚教学内容,贯穿教学主线,凸显教学立意。教师可解构课程内在逻辑,根据学科大概念提炼单元主题,引导学生从长时段把握历史趋势,从大地域考察文化差异;也可挖掘课程价值,以核心概念建构单课主题,引导学生搜集、运用多元史料,探究、论证历史问题,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一)提炼单元主题,增强宏观认知

从大单元层面观察历史,能更加清晰地认识重大现象、重要制度的来龙去脉;从跨地域角度对比历史,能更加容易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认识历史演进的动力,同时增强时空观念。提炼单元主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

首先,分析单元逻辑,提炼单元主题。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讲述了以下内容:从星罗棋布的中国史前文化,到在南北交流中发展的商周文明,中华文明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春秋战国的生产巨变,推动了各层面的变革,君主集权体制出现,局部性的统一完成,华夏认同观念增强;秦并六国,一统天下,缔造了空前的庞大帝国,其在治理方面多有建树,不仅有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还有垂直管理的官僚体制,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汉承秦制,经略边疆,加强经济、思想管制,增进了民族认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根据上述内容,笔者将单元主题确定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并绘制了如图1的单元逻辑结构。

其次,整合单元知识,制作单元表格。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第六单元阐述了近代中国陷入内忧外患与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的历程。从鸦片战争到《中日民四条约》,从鸦片、洋布、洋纱、洋货的涌入到路权的丧失,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全面冲击下,中国内忧外患,却奋力挣扎。先贤志士致力于救亡图存,从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的呼吁到洋务运动中自强的实践,从“天国”梦碎到改革与革命的轮番上阵,从民主与专制的殊死博弈到民主科学的精神洗礼。理性的回归,为后来探索中国式革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笔者根据上述内容,围绕单元主题“近代中国的‘沉沦与救亡’”制作了表1。

(二)提炼单课主题,突出价值立意

教学立意,是教师眼界、学识和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立德树人,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的核心任务。高中历史教师理应注重培德启智,以宏阔的视野和丰厚的学养滋润学生,引导学生关注国运、关注民生,厚植家国情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及其内在逻辑,提炼单课主题,突出价值立意。

中学历史课程应当注重教育性、人文性,在历史记忆、家国认同、文化自信上下功夫。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为例,笔者将该课主题确定为“大国兴衰”。秦国乘人心思定、局部统一和经济发展之天时,依托“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的地利,以及君臣数代励精图治、客卿入秦、变法图强之人和,“六国毕、四海一”,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本课设计了3个环节。(1)大国崛起:秦兴。引导学生认识大国崛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人是历史的创造者。(2)大国治理:秦制。引导学生从制度到政策观察秦朝的国家治理,理解制度创新是发展的保障。(3)大国陨落:秦崩。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兴亡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再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为例,笔者将该课主题确定为“盛世之治与天朝之危”。康雍乾的励精图治、国内秩序的稳定、人头税的废除、高产作物的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缔造了人口膨胀、财富增长、四夷宾服的康乾盛世。盛世的繁华,历经三朝,渐成君主“乾纲独断”,助长官场守旧贪腐之风;人口的膨胀,使得资源危机加剧;边疆的经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却耗费过多,导致国库空虚。《左传》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无论何时,都该有谨慎的态度和居安思危的意识。本课结构见图2。

二、巧设问题,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以学习设计代替教学设计,以主题统摄问题,以问题引领探究,落实核心素养。教师通过对主题的阐释,构建教学支架,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对问题的推敲论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史料的特点、价值,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历史地图分析、大事年表总结,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