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领导力视角的《鸿门宴》核心人物解读
[摘要]读《鸿门宴》,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回避,那就是占尽优势的项羽为什么没有趁机杀掉刘邦?这确实让人费解。有些人把原因归结于项羽刚愎自用且优柔寡断的性格。如果从领导力的视角来分析,也许会有新的发现。领导力作为一种软实力,体现出一个集团或组织的领导者的素质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集团或组织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实现目标。屡败屡战的刘邦最后能战胜项羽,成就帝业,其实可以从《鸿门宴》中看出一些端倪。
[关键词]《鸿门宴》;领导力;人物解读
“鸿门宴”的故事广为流传,让人津津乐道,但也给后人留下难以解开的谜团:刘邦已然成为“鱼肉”,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趁机“吃”掉他呢?是项羽的“妇人之仁”还是项羽自大轻敌,抑或是项羽不屑为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以为,仅仅从项羽性格的角度去分析是不够的。这样很容易忽视刘邦的影响因素。毕竟,在“鸿门宴”的故事中,刘邦也是主角之一,更非等闲之辈。他不可能坐以待毙,白白送命。换言之,刘邦之所以能虎口脱险,既有项羽的因素,又有其积极自救的原因。对此,笔者以课文《鸿门宴》(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为例,从领导力的视角比较刘邦、项羽二人,以充分了解刘邦、项羽这两个历史风云人物。或许,这对解开“鸿门宴”的千古之谜有一定的启发。
什么是领导力?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有学者认为,领导力就是将愿景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也有学者认为,领导力是一种突破权力、职位之外的东西;还有学者认为,领导力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等等。但有一点,学者们几乎达成了共识:领导力是一个保持组织可持续发展和卓越成长的重要驱动力[1]。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课题组经过研究,提出领导力五力模型理论,即领导力包含五大要素:前瞻力、决断力、影响力、感召力和控制力。该理论认为,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如下领导能力:1.目标和战略的制定能力(前瞻力);2.吸引被领导者的能力(感召力)及影响被领导者和情境的能力(影响力);3.领导组织实现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而果断决策的能力(决断力)和控制目标实现过程的能力(控制力)[2]。
下面,笔者从前瞻力、决断力、影响力、感召力、控制力五个方面分别对刘邦、项羽二人进行比较,看看谁的领导力更胜一筹。
一、刘邦、项羽二人前瞻力对决
前瞻力就是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中,领导者是否能够看清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有远见地规划组织的长远发展,正确预测未来,从而实现最终目标的能力[3]。简而言之,前瞻力就是一种着眼未来,预测未来和把握未来的能力[4]。
刘邦的前瞻力到底如何?可以在《鸿门宴》曹无伤与范增的话语中窥知一二。刘邦攻入函谷关之后,一改过去“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形象,变成“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的正人君子。再加上他调兵遣将守住函谷关,“毋内诸侯”,可见“此其志不在小”。刘邦采取的这些措施着眼未来,为自己的集团争取了最大利益,为未来夺取天下作准备。为此,可以说刘邦人狠话不多,说干就干,只要对自己集团有利,他可以抑制自己对财物和美色的贪欲。而项羽呢?对情况后知后觉,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一开始项羽很生气,打算出兵教训一下刘邦。项羽愤怒的主要原因不是刘邦的勃勃野心,而是他认为刘邦自行其是,不把他放在眼里。项羽觉得受到了侮辱,所以要出这口恶气。这时他也许根本没把刘邦集团放在眼里,毕竟双方的实力摆在眼前。从军队数量上看,当时“沛公兵十万”,而“项羽兵四十万”,虽然差距比较大,但没有到天差地别的地步,毕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两年前,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就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当时,项羽的军队只有数万人,而秦军却有四十万。如今攻守势异,项羽根本没有料到自己最大的对手竟是处处示弱的刘邦。因此,尽管刘邦采取了如此多的举措,再加上范增“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的严重警示,但项羽依然没有高度重视。照常理说,范增的话应该会刺激到项羽,毕竟他的话就等于告诉项羽,刘邦就是未来的天子。一山岂容二虎?可惜项羽却不以为然。这不仅是他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性格造成的,而且与他缺乏正确预测未来的能力有关。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无法看清“组织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更无法看清未来组织面临的危机。难怪范增发出“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哀叹。历史已经证实了范增的先见之明。项羽缺乏前瞻力,不清楚谁才是真正的对手,以致于放虎归山。最终,他只能成为刘邦夺取天下的陪跑者、历史的悲情人物、后人咏叹的对象——不是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感慨吗?
前瞻力对决,项羽败。
二、刘邦、项羽二人决断力对决
决断力是一种正确而果断决策的能力[5],也就是善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关键时候不犹豫。
先来看刘邦的决断力。当他获知项羽要对他兴师问罪的情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