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燕歌行(乐府旧题) 高适
一、解释重点词语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御史大夫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给我看)。适感(感慨)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应和他)。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烟尘(代指战争)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天子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chuāng撞击)金(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伐(敲击)鼓下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旌旆(jīngpèi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逶迤(wēiyí蜿蜒不绝的样子)碣石(jié山名)间。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飞瀚海(hàn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照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
山川萧条极(穷尽)边土,胡骑凭陵(仗势侵凌)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军前半死生(半生半死,伤亡惨重),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féi枯萎),孤城落日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shù)辛勤久,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jì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空回首。
边庭飘飖(yáo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那可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绝域(更遥远的边陲)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作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寒声一夜(整夜,彻夜)传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为国捐躯,气节)从来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四.练习
(一)默写
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__”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3.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死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4.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_”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5.在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__男儿本自重横行。_”这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____天子非常赐颜色。_”,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6.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校尉羽书飞瀚海_”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__胡骑凭陵杂风雨。_”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7.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_”两句对边塞黄昏时风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着战争的失败。
8.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__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_”的凄凉与悲壮。
9.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仰慕与赞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也提到了李广,这两句是:“_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_”,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边疆打仗的将军的不满。?
(二)阅读理解
10.A
11.战士们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这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和对纵情声色的军中将领的讽刺。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