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之美到精神之光;;;;;在作者笔下,自然风光有什么特点?人的活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请你品读作者对风景的描绘,体会人的活动对人的活动所带来的改变。
;【沙漠驼铃】;风景画面;风景画面;风景画面;每幅画面内部均通过“自然底色”走向“人的活动”,就像第一段最后的那句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那么画面之间呢,又有哪些逻辑勾连?;1、分析六处画面的横向逻辑。
横向逻辑的本质是“以不同场景的平行铺陈,多角度诠释同一主题”。总结每幅画面的切入角度(人的场景),不同的角度就是它的横向逻辑。
;【横向逻辑】
沙漠驼铃:改造自然
月夜归耕:劳动生活
延河夕照:劳动生活
石洞雨景:精神生活
桃林茶社:精神生活之文化创造。
北国晨号:精神生活之民族精神或战斗生活。;《风景谈》之“谈”——议论。议论是观点的表达,也是思维逻辑的凝练。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议论性语段,通过理解语段内容,分析议论性语段的前后关系,来理解六处画面之间的纵向逻辑。;①“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②“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③“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④“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⑤“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纵向逻辑】
;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画面中的人及其精神内涵,进而明晓他们是如何成为“风景的主宰”的。
分析维度:原本身份、现从事的活动、具体精神内涵。;;;原本身份:商队或边区运输队成员
现从事活动:穿越荒凉沙漠运输物资,保障边区供给。
精神内涵: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与征服自然的意志革命者团结协作、坚定前行的精神。;原本身份:艺术学院的师生(鲁艺师生)
现从事活动:积极劳动生活,心怀文艺
精神内涵:有信仰,有追求,有???命力。;原本身份:农民、战士、干部混杂群体
现从事活动:休憩时交流生产经验或抗战见闻
精神内涵:内心充实,有坚定的信仰与精神追求民主氛围,打破阶级隔阂。;茅盾以风景为形、政治为神,通过画面层层递进,从征服自然的坚韧、劳动人民的质朴、知识分子的奉献,到青年追求真理的纯粹与精神丰盈,最终升华至民族精神的至高境界,形成从个体到集体、从物质到精神的完整精神图谱。;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的。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朱德邀请其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延安的新生活、新气象,使他感到耳目一新,仿佛一个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人陡然看到了光明,延安的新生活正是他多年动荡奔波中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重庆处于只准作家“多谈风月,不准议论国事”的白色恐怖里。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不直接抒写其事其情的笔法,叫做曲笔。由于某种特殊的环境原因,作者不便道出本意,于是用委婉的语言,使读者通过思考,来了解作者本来的意旨。曲笔,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用曲笔来抒写感情可以使诗歌的抒情更为婉转、含蓄,意境深邃,哀乐倍增。
著名戏剧家张光年评价茅盾作品,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1.基础作业:选择一幅画面,以“我眼中的风景”为题,分析人物精神如何赋予自然以意义。
2.拓展作业:对比《白杨礼赞》与《风景谈》,思考茅盾散文中的“把政治寓干风景之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