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三讲优美和崇高 第四讲悲剧与喜剧课件.pptx
文件大小:64.75 MB
总页数:13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2.66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三讲优美与崇高;一、审美范畴;何谓审美范畴?;审美范畴系统;主要审美范畴;真善美大观念中的“美”;二、美的观念的起源;美与希腊精神;美是理念;希腊关于美的认识;温克尔曼论希腊的美;希腊杰作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这边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切剧烈情感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胜利女神像;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观景楼的阿波罗;宙斯或波塞冬;三、崇高观念的缘起;朗吉弩斯《论崇高》;崇高的对象:修辞,自然,人物;崇高的审美体验;罗马的宏大风格与崇高观念的出现有何关系?;罗马万神殿;狄奥尼索斯秘拜场景;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凯旋门;三、优美和崇高:作为一对

审美范畴;西方经典文献中美与崇高;伯克论崇高;伯克论美;伯克论崇高的起源;伯克论崇高感;伯克论美和崇高的比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倪瓒

《幽涧寒松图》;武元直《赤壁图》;挪威峡湾;康德论美和崇高;悠久的年代是崇高的,它是高贵的。5

悟性是崇高的,机智是优美的。6

勇敢是崇高的,巧妙是优美的。6

崇高激发人们的尊敬,优美激发人们的爱慕。

崇高的情操比优美的情操更强而有力,没有优美来替换,崇高情操就会厌倦。7

悲剧是触动崇高感,喜剧是触动优美感。7

意大利和法兰西人倾向于优美感,而德意志、英格兰和西班牙人则倾向于崇高感。48;一座顶峰积雪、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对于一场狂风暴雨的描写或弥尔顿的地狱国土的叙述,都激发人们的欢愉,但又充满着畏惧;相反地,一片鲜花怒放的原野景色,一座溪水蜿蜒、布满着牧群的山谷,对伊里修姆的描写或者是荷马对维纳斯腰束的描绘,也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但那却是欢乐和微笑的。为了使前者对我们能产生一种应有的强烈力量,我们必须有一种崇高的感情;而为了正确地享受后者,我们就必须有一种优美的感情。……崇高使人感动,优美则使人迷恋。……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渺是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着意打扮和装饰的。

;NicolasPoussin.?LandscapewithFuneralofPhocion.?1648-1650.;JohnConstable.?Landscape:Noon(TheHay-Wain).?1821

;Jean-Baptiste-CamilleCorot.?LandscapewithLakeandBoatman.?1839;WilliamTurner.?SnowStorm:HannibalandHisArmyCrossingtheAlps.?1812;WilliamTurner.?SnowStorm-Steam-BoatoffaHarboursMouth.?1842;CasparDavidFriedrich,TheWandererAbovetheSeaofFog(1818);PaulCezanne.?ViewofAuvers.?c.1874.;VincentvanGogh.?TheStarryNight.1889;康德晚年论美和崇高;美和崇高的差异;数量的和力量的崇高;姚鼐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念奴娇苏东坡;

声声慢李清照;优美与崇高的总结;3)优美的对象是令人愉悦的,形成主体向往、流连和被吸引的心理状态,使主体趋向于接近对象;崇高的对象由于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和反形式,形成开始拒斥主体,尔后升华主体的转变过程。优美感是单纯的快感,崇高感则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变。

4)从对象与主体的关系来说,优美的对象在欣赏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渐趋同一,最终达到主客交融;而崇高对象则与主体的关系要复杂得多,首先是崇高对象对主体造成恐惧,因而产生拒斥和威胁,进而唤起了主体自身的理性观念和勇气后,主体便超越了对象达到新的精神境界。这个过程使得主客关系由拒斥最终达到同一。

;阅读文献;课堂报告;谢谢!;第四讲悲剧与喜剧;一、作为“大观念”的悲剧;悲剧的界定;《牛津美学指南》的界定;悲剧的相关家族相似概念;悲剧的三种不同意指;西方经典悲剧;中国经典悲剧;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模仿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悲剧的要素;悲剧的效果:恐惧与怜悯;悲剧的情节结构;三、黑格尔的悲剧;黑格尔的悲剧观;黑格尔论悲剧人物的目标;悲剧的三个因素;悲剧恐惧和怜悯的原因;两种力量的冲突与调和;悲剧是永恒正义调和的产物;四、其他悲剧理论;不同的悲剧观;悲剧的类型;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是英雄或类英雄式的人物,古典悲剧的人物类型。

《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等

小人物悲剧:又称平民悲剧,主人公并不是高大上的人物,而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甚至是不如我们的普通人。他们的悲惨命运同样引发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