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招聘模拟试卷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下列日本作家中,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是()。
A.大江健三郎
B.太宰治
C.谷崎润一郎
D.夏目漱石
【答案】:A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的了解。有一位日本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积极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创作不仅对日本文学产生重要影响,也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有一位日本作家虽在文学上有重要影响,作品多呈现灰暗、压抑情绪,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下人性挣扎和内心痛苦,但未获诺贝尔文学奖。还有一位日本作家以细腻、唯美的文笔著称,作品融合日本传统美学与现代文学技巧,多描写男女情感和人性欲望,展现日本独特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但未获诺贝尔文学奖。最后一位日本作家是日本近代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国民大作家”,作品反映明治时代社会风貌和人们思想变化,对日本文学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未获诺贝尔文学奖。综上,正确答案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位日本作家,即大江健三郎。
2、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会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健康的伤害更大。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重金属等会溶解于血液中危及人体健康
B.灰霾天气中的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伤害大
C.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不同影响
D.灾害天气中各种尺寸颗粒物的致病机理
【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表明,灰霾天气中的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比沙尘暴更大。后续文字分别阐述了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以此进一步解释说明首句内容。
3、“弄璋之喜”常用于祝贺他人喜得男孩,其中“璋”指的是()。
A.瓦片
B.玉器
C.黄金
D.石头
【答案】:B
【解析】“弄璋之喜”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璋是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所以“弄璋之喜”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而瓦片对应“弄瓦之喜”,是祝贺人家生女孩;黄金并非“弄璋之喜”中“璋”所指;石头也不符合“弄璋之喜”里“璋”的含义。所以“弄璋之喜”中“璋”指的是玉器。
4、雨夜行车时,一名汽车司机从马路中间的一块塑料布上驶过,司机认为塑料布下是附近农民晾晒的稻谷,然而事实上却压死了在塑料布下睡觉的一名精神病人。对于该精神病人的死亡,司机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属于()。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过失
C.过于自信过失
D.意外事件
【答案】:D
【解析】判断该司机对精神病人死亡的主观心理态度,需明确不同主观心理态度的含义并结合本题情境分析。首先,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本题中,司机并没有认识到塑料布下会有一个人,更不存在有意放任压死人这种结果发生的情况,所以不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其次,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判断是否“应当预见”要结合行为人的认知能力、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以及当时的具体环境等因素。本题中,是在雨夜,司机看到的是马路中间的一块塑料布,通常情况下,人们基于一般的认知和经验,很难预见到塑料布下会睡着一个精神病人,所以不能认定司机“应当预见”会压死人,不符合疏忽大意过失的构成要件。再次,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而本题中司机根本没有预见到会压死人,不存在已经预见危害结果并轻信能够避免的情况,所以也不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最后,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在本题情境中,司机基于正常的认知和雨夜的实际情况,无法预见塑料布下睡着一个精神病人,对精神病人的死亡不存在故意或过失,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导致了这一损害结果,符合意外事件的定义。综上,该司机对该精神病人的死亡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属于意外事件。
5、威信是指一个人的威望与信誉,在管理学领域,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影响管理者威信高低的因素()。
A.管理理者自身所具备的才能
B.管理者所处地位的高低
C.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