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重点总结笔记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措施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p1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停增长、变化,已经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体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
个人追求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应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整资源的配置;处理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重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应、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措施
㈠实证研究措施
重点:研究现象自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措施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提醒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原因及原因间普遍联络,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特点:①实证研究措施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实证研究措施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查。
重要环节: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环节。
㈡规范研究措施
规范研究措施特点:①规范研究措施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阐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当是什么的问题②规范研究措施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互惠互换障碍: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
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措施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措施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措施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
第二节劳动力供应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应
㈠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规定,从事或可以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所有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P5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反应的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自身不是影响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的原因。P5
总人口率参率=劳动力×100%
总人口
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100%
该年龄(性别)人口
劳动力供应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应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应弹性。
供应无弹性Es=0无论工资率怎样变动,劳动力供应量固定不变。
供应有无限弹性Es→∞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绝对值不小于0。
单位供应弹性Es=1在这种状况下,工资率变动的比例与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比例相似。
供应富有弹性Es>1劳动力供应量变动比例不小于工资率变动比例
供应缺乏弹性Es<1劳动力供应量变动比例不不小于工资率变动比例
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女性劳动参与率上升。
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
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高位水平。
㈢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经济周期——经济运行过程中繁华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消极性劳动力假说
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似的——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无论与否处在就业或非就业状态,总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
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某些一级劳动力(男性成年人)处在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经有收入,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消极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二、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期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乐意并且可以雇用的劳动量,是一种派生性需求。
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增长。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1、需求无弹性,即Ed=0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