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通用过程模式
1.“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就构成了通用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理论基本之一。
人:增能,环境:哺育好的环境,人与环境的互动:人适应环境。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有关“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涉及人们生活所处的各个社会环境系统的理论,重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
社会工作者为了评估和解决人的问题:必须理解人在每个发展阶段的需要和资源,同步也要理解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如何认定和满足这些需要,涉及人们生活中的各个社会系统(人个、家庭、群体和社区),以及社会系统是如何推动或阻碍人们保持与获得健康、幸福的理论和知识。
4.社会系统理论就是一种具有整体不小于部分之和的社会组织,系统的每个部分与其环境互相作用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系统论注重分析社会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互相作用,研究这些互相作用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系统理论分析组织、政策、社区和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觉得个人处在环境中的多种系统不断的互相作用中。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改善服务对象与其系统间的互相作用的形态和性质。
在系统视角下,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的环境系统是社会工作者介入和变化的场域。系统视角的社会工作实务强调:
1、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2、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中的重要作用。3、注重运用社会资源,涉及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协助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解决问题,满足需要。
系统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对服务对象问题所持的观点:一、问题形成因素的分析不再局限于老式的疾病医疗模式或心理病理模式,即不再是一种个人归因。其问题的产生是内部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即采用“社会病理”模式,既考虑对象外在环境中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状况,也考虑社会资源的分派不均问题,以及人们所处环境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或不公平。二、对个人问题的评估,焦点不仅在于服务对象个人内在生理或心理的行为特性层面,并且波及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层次有关的外在环境的特质、功能和运作状况。三、服务对象问题的有关层面或系统的各部分是动态的。四、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需要采用周延和持续的整合观点。
5.生态系统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人在情境中”的观点一脉相承。
栖息地是指人生活的环境,涉及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生存空间是指人在社会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滋养性环境可以在合适的时刻和方式下提供必要的资源、安全和支持,以增进社区成员的认知、社会及情绪发展。如果人面对生活压力又缺少社会支持,便会浮现严重沮丧,甚至产生偏差行为,这种环境是不友善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觉得,个体需握有获得资源的机会,否则无法建立自己的生存空间。适应良好与病态、偏差等问题无关,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下的成功交流,适应不良指的是个人的需求和环境提供的资源、支持之间无法搭配调和。
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人类的发展公式是D=F(P。E)即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主张个人的发展是积极的、有目的和目的的,人会为自己做最佳的决定及选择。
6.生态系统工作切入点:1)微观系统指个人在密切情境下的人际关系活动形态与角色扮演,它涉及影响个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2)中观指小群体,涉及家庭、工作群体和社会群体。一是中间系统,两个以上的系统间发生关联,二是外在系统即两个以上的关联系统发生关联。3)宏观系统涉及组织、机构、社区和文化。
7.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社会工作的目的是使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可以适应环境的规定。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社会工作将焦点放在:一是增进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二是增强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三是先移除环境对人和群体的阻碍,四是增长社会和物理环境对人们需求的响应和营养成分的提供。
8.生态系统理论下工作实务的任务,生态系统理论阐明,个人或家庭问题产生的本源不单纯是个体内在因素,诸多状况下是由于环境资源的局限性与障碍,是多种因素互动而形成的。一、人与环境的调和限度,二、环境的品质,三、生活中的问题。社会工作实务干预的目的在于:一要增强个人和群体的能力,二要汇集于加强或建立社会支持。通过对环境进行干预,从而增进人与环境的调和度。
社会工作的功能就在于增进个人、家庭、群体的需要与环境中的支持资源的两相调和度,同步兼具直接服务和宏观干预两个层次的专业功能。直接服务重在通过环境工作提高个人应对环境压力的能力,满足发展的需要。间接服务是在社区、组织及政策倡导等层面发挥专业功能。
9.优势视角觉得,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均有其内在的能力,涉及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合适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优势视角的宗旨是:动员服务对象的力量(天才,知识、能力和资源)来达到她们自己的目的和愿望。都要立足于发现和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