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国企招聘行测笔试题.pdf
文件大小:1.3 MB
总页数:6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9.42万字
文档摘要

国企招聘行测笔试题第1页

国企招聘行测笔试题

一、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请根据题

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林黛玉发疯文学”近来走红。

林黛玉句式的流行,虽然称不上什么文学,但却可以看做是对《红楼梦》的生活化应用。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压力较大,他们偶尔停下来,需要

在网上排遣一下自己的压力,而直白的吐槽已经不能满足,借用经典文学作品来表达情绪便悄然流行,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这有什么不可

呢?互联网本就是生活化的,它不仅充满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堆满了人们的各种情感、情绪和情调。对此,我们应该持开放包的态度,而

不是消极慨叹。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背后有其时代和社会特点

B.“黛玉体”为网友排解压力提供了新型的话语形式

C.面对网友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大可不必过分苛责

D.当今时代要以开放包的态度面对人们的各种情绪

《正确答案》

C

《专家解析》

文段开篇介绍背景“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随后通过“但”转折强调这是对《红楼梦》的生活化应用,接下来进一步指出借用经

典文学作品来表达情绪契合社会特点,随后通过“这有什么不可呢”表达作者看法,即借用经典文学作品来表达情绪是正常现

象,并进一步分析原因,尾句通过“对此”总结前文给出对策,即对于这种借用经典文学作品来表达情绪的做法应该持开放包

的态度。C项,“大可不必过分苛责”即持开放包的态度,当选。

A项“时代和社会特点”、B项“排解压力”均对应尾句之前的内,非重点,排除;

D项,未提及文段主题词“经典文学作品”,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林黛玉体”为什么火了?》

2、康藏高寒地区海拔通常在三四千米以上,当地藏民有喝酥油茶的习惯,但该地茶叶极度稀缺;而在内地,民间生活和战争所需的大量骡马,

同样。因此,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应运而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缺一不可

B.供不应求

C.千金难买

D.难能可贵

《正确答案》

B

《专家解析》

横线前的“同样”表并列,所填词语与前文“极度稀缺”对应,表示内地的骡马很少,不能满足民间生活和战争所需。B项“供不应

求”指供应不能满足需求,形某种事物的需求量很大,但供应不足,符合语境,且由此才有了后文“互补性的‘茶马互市’应运

而生”,当选。A项“缺一不可”指少一样也不可以,强调的是重要性、必需性,此处并非强调骡马不能缺少,排除。C项“千金

难买”形某物的珍贵,不能用金钱买到,此处也不是强调骡马的珍贵程度,排除。D项“难能可贵”指难以做到的事情居然做

到了,值得珍视,文段并非“民间生活和战争需要大量的骡马”是一件很难做到却做到了的事,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走出历史又见花开(古道春秋)》

3、从国内看,虽然塑料垃圾大规模泄露到自然环境的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外卖等领域问题仍然存在。从国际看,塑

料污染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全球各国都在寻找兼顾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塑料污染治理道路。推进“以竹代塑”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垃

圾的产生,既是国内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的有效途径,也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编号:375a5088db997574ce8f0c482207de10国企招聘行测笔试题

国企招聘行测笔试题第2页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推进“以竹代塑”减少塑料污染

B.“以竹代塑”引发了国内外关注

C.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的有效途径

D.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的解决方案

《正确答案》

A

《专家解析》

文段首句从国内角度论述了塑料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