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及分析.pdf
文件大小:270.26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5.41千字
文档摘要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

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中西方文化在称谓与称呼、见面、宴客、女

士优先等五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

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

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

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关键词]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价值观念

一、中西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定人

们言谈举止等行为的交际规范。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人类就需要通过

礼仪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情感和尊重。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曾说过,“礼节乃是

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以礼待人是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也形成了丰厚的礼仪文化,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封建糟

粕,结合时代变化发展的实际,丰富发展其文明进步的内容,依然十分重要。尤

其是在我国进入WTO之后,与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交往日益频繁.如果不了

解西方的礼仪风俗和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有些

我们并不介意的言辞、举止,在外宾看来也许是失礼、冒犯或无礼,从而形成人

际沟通与交往的障碍。为了保证对外交往和接待服务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唐突和

失礼,很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各国礼仪习惯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

客人,体现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礼仪之邦的风范。礼仪带有明显的民族

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人们言辞中、抬手举足之间往往反映出不

同的文化特性.文化不同,社会交际规范也千差万别。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主要表

现在称谓与称呼、宴客、中西禁忌习俗及女士优先礼仪等五个方面:

1、文化称谓与称呼礼仪的差异。英汉两种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是显

而易见的.在汉语文化中,称谓是分析性的,而在英语文化中,称谓是模糊笼统的.

一个英语词cousin,aunt及un—cle可以对应八个不同的汉语称谓。在称呼问

题上,汉文化一向认为小的、年轻的必须尊敬老的、年长的。我们常说老张、李

老、老先生、老太太、老人家、张大嫂、李大妈等,都是表示尊敬的称呼。而在

英语文化中,除正式场合称先生、太太、小姐之外,相识的人之间无论年龄大小,

皆可直呼其名,并认为是一种关系亲密的表示,即使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

呼,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这与中国的礼节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要是

对父母、祖父母,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那一定会被认为是十分无礼。在西方,

“老是虚弱、老朽、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

2、见面礼仪的差异。中国人见面握手时身体微微前倾为礼,特别是与上

级或贵宾握手时,要恭敬地微欠上身表示尊敬,而西方国家认为这一动作显得过

于卑贱。中国人往往喜欢用双手相握或右手紧握,左手抓住或拍打对方的肩或背,

甚至搂着别人的脖子表示态度热情和尊重对方,英语国家的人对此深感厌恶,认

为他过于亲密,表现出明显的虚伪和不真。中国人见面经常问“你吃了吗?去哪

了?干什么去?”,西方人对此非常困惑,有时甚至愤怒,认为干涉了他们的私事。

3、宴客礼仪差异。中国人在餐桌上以劝酒劝菜为礼貌,劝客人多吃些多

喝些,方显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人决不会勉强别人,客人往往随女主人动作。

主人一般询问客人是否想喝点什么,客人应如实回答,客人如果谢绝,主人也不再

勉强。中国人则会主动倒茶或拿饮料,且要不断加茶。西方人以喝完为礼貌,面

对主人不断加茶。往往不知所措.殊不知中国人的习惯是不能让杯子空着,客人

杯子空着说明主人没招呼好客人。

4、禁忌习俗差异。在西方,询问别人的年龄、工资、婚姻、恋爱等都是大

忌,隐私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在中国,这些却是经常交谈的话题,人们不会

感到不快或反感。登门拜访一般是先应预约,突然造访是社交禁忌。应邀吃饭,

英语国家客人以准时或晚到几分钟为礼貌,提前到达则不仅为失札也会让女主人

措手不及,中国人习惯提前几分钟到达以示尊敬。西方人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

因为他们的救世主耶稣于13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据此产生了对13的恐

惧和禁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想方设法避开13,宴客避免13人同坐一

桌,门牌、房间号、楼房避免标号13.但在汉语文化里,“十三”却集“美恶于一身,

它既表示“爱抚,亲昵,又表示“鄙视,轻视”。中国人最忌讳的数字是“四,因为

它与“死”同音。

5、女士优先礼仪。女士优先在西方和国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