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责评估,实现国有企业的薪酬合理分配
在国有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中,职能部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协调、资源配置等多方面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持与保障。然而,在华恒智信的咨询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领导反映,职能部门的薪酬分配问题一直是其管理中的一大难点。由于很多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相对难以量化评估,其薪酬分配也缺乏数据的支撑,导致部分职能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大锅饭”式的薪酬分配。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不利于人才的吸引和留存。
因此,华恒智信基于多年的咨询经验,在下文中对国有企业职能部门薪酬分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国有企业职能部门薪酬分配现存的常见问题
1、工作贡献难以精准量化。
职能部门的工作成果往往不像业务部门那样,可以直接用具体的业务指标,如销售额、产品数量等来衡量。例如,人力资源部门开展的员工培训工作,其对企业的贡献可能体现在员工技能提升后的工作效率提高,但这种提升很难精确地用数字来表示。这就导致在薪酬分配时,缺乏客观、准确的依据来区分不同岗位或不同工作任务的价值大小,进而造成薪酬分配的模糊性与随意性。
2、薪酬分配“大锅饭”现象严重。
由于难以精准量化工作贡献,部分国有企业职能部门在薪酬分配上常常出现“平均主义”倾向。无论员工工作表现优劣、工作负荷轻重,他们的薪酬差异都相对较小。这种“大锅饭”式的薪酬分配,使得积极工作、能力突出的员工得不到应有的激励,而工作懈怠、能力平庸的员工也缺乏改进的动力。长此以往,职能部门的工作氛围会变得消极沉闷,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也较为薄弱,最终影响到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发展活力。
3、薪酬发放往往与实际业绩贡献挂钩较小过多依赖非工作因素。
在部分国有企业职能部门的薪酬确定中,职级、工龄、学历等非工作绩效因素占据了较大比重。职级高的员工,不论其当前实际承担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绩效如何,薪酬水平都会较高;工龄长的员工即使工作表现一般,也能凭借资历获得相对较高的薪酬待遇;高学历员工在入职时就可能被给予较高的起薪,后续薪酬不再增长调整也可获得较高薪资……这种薪酬分配模式忽视了员工的实际工作贡献,使得薪酬与工作价值脱节,无法有效激励员工在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也不利于吸引和留住真正有能力、有业绩的人才。
基于职责评估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华恒智信提出了基于职责评估的薪酬分配模型。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员工的职责承担情况和实际工作成果来确定其薪酬水平,从而实现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和激励性。该方式的优势如下:
提供基于岗位价值的客观的评价标准。
在没有职责评估的情况下,对职能部门工作的评价往往容易受到评价者主观判断、个人偏好、了解程度、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职责评估则通过明确的标准和指标,如职责的重要性、复杂性、工作量等维度的量化分析,为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框架。
实现个人承担职责的差异性评价。
过往,部分企业会采用岗位评估等手段来评价职能部门的工作表现。然而,在同一职能部门中,即便是相同岗位,不同职责所带来的价值贡献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单纯依靠岗位评估仍难以实现对工作效果的精确衡量。以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源专员岗位为例,招聘职责和培训职责的工作价值就有很大差别。
职责评估能够将评价精度推到职责一级,更加准确地衡量每个职责在企业中的价值,避免将不同职责混为一谈。这样,企业资源如薪酬、晋升机会等,能够更合理地分配到真正关键的工作环节、真正有工作效果的员工。
3、更好地适应动态的工作环境。
在企业中,工作任务的性质和内容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职责评估关注的是具体的工作职责,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动态性。例如,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企业内很多岗位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市场部门为例,岗位名称可能还是“市场专员”,但职责已从传统的线下活动策划、广告投放,新增了大量的线上社交媒体营销、数据分析等内容。
职责评估可以及时对这些变化的职责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新的工作内容,重新确定其在部门乃至整个企业中的价值。相比之下,岗位评估往往更侧重于岗位本身的稳定性和固定属性,对这种快速变化的工作内容反应不够灵敏,进行职责调整时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统一整理。
4、实现以业务为导向的跨部门评估。
职责评估可以跨越岗位界限,对相关、相似的职责进行统一评估。在企业中,不同岗位可能会承担部分相同或相似的职责,同一个业务相关的职责也可能分散在各个部门中。例如,项目管理职责可能分布在不同部门的多个岗位上,如研发部门的项目技术负责人、市场部门的项目市场推广负责人等。
职责评估可以将这些分散的项目管理职责提取出来,从整体上评估项目管理这一业务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复杂性等。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业务的价值,为涉及该业务职责的部门或岗位提供更合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