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温急救知识培训课件.pptx
文件大小:3.68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3.42千字
文档摘要

高温急救知识培训课件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目录

01

02

03

04

高温天气概述

高温作业的安全管理

中暑的急救处理

中暑的预防与识别

05

06

高温急救案例分享

高温天气的健康管理

高温天气概述

01

高温天气的定义

气象学角度

高温天气是指气温持续超过一定阈值,对人体健康和生活造成影响的天气现象。

生理学角度

高温天气指人体感受到的热应激超过正常生理调节能力的天气条件。

气温标准

通常将日最高气温超过35℃视为高温天气,连续数天高温则称为高温热浪。

如副热带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气象因素,导致气流受阻,热量无法有效散发。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地球温度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高温天气更加普遍。

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城市建筑密集,绿地减少,导致城市区域气温高于周边地区。

山谷、盆地等地形容易积聚热量,沿海地区受海洋气候影响,也容易出现高温天气。

高温天气的成因

大气环流异常

全球气候变暖

城市化进程

地形与地理位置

高温天气的危害

生理健康

引发中暑、热射病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加重心血管、呼吸系统负担,引发慢性病急性发作。

02

04

03

01

生态环境

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影响动植物生长和繁殖;增加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农业生产

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减产甚至绝收;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灌溉和农业作业。

社会经济

影响工作效率和劳动力供给,造成经济损失;增加能源消耗,加剧能源紧张。

中暑的预防与识别

02

热射病

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失衡,引起体温急剧升高,出现头痛、恶心、皮肤干热无汗、意识模糊等症状。

长时间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恶心、虚弱、面色苍白、大量出汗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昏厥。

大量出汗后,体内钠、钾等电解质失衡,引起肌肉痉挛,疼痛难忍,主要发生在四肢肌肉和腹部。

直接暴晒头部,引起脑膜和脑组织充血、水肿,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

中暑的类型与症状

热痉挛

热衰竭

日射病

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减弱,容易中暑。

婴幼儿

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容易受高温影响而中暑。

慢性病患者

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身体调节能力较差,容易中暑。

肥胖者

肥胖者皮下脂肪厚,散热困难,容易中暑。

长时间户外工作者

如环卫工人、交警等,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容易中暑。

中暑的高危人群

01

02

03

04

05

中暑的预防措施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进行户外作业,尽量安排在早晚凉爽时段。

加强通风降温

在室内使用电扇、空调等设备降温,保持空气流通。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多喝含电解质的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等,避免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失衡。

做好个人防护

穿透气性好、浅色衣服,戴遮阳帽、太阳镜等防护用品,减少阳光直射。

中暑的急救处理

03

急救的基本原则

脱离高温环境

迅速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降温处理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中暑者体温,如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冰敷等。

补充水分

让中暑者适量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或白开水,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急救的具体步骤

评估中暑者状况

观察中暑者的意识、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判断中暑程度。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中暑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拨打急救电话

对于中暑严重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救援。

进行降温处理

迅速脱去中暑者衣物,用湿毛巾或冰水擦拭身体,尤其是头部、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处,以降低体温。

在降温过程中,要避免过度降温导致中暑者出现寒战、虚脱等现象。

避免过度降温

避免使用酒精擦拭身体,以免酒精挥发过快导致体温过低。

勿用酒精降温

不宜一次性大量补充水分,以免引起反射性排汗障碍。

补充水分要适量

在急救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中暑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意识模糊、持续高烧等,应及时就医。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急救中的注意事项

高温作业的安全管理

04

高温作业的安全规范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高强度作业,尽量安排清晨或傍晚等气温较低时段进行。

加强作业环境监测

定期检测作业环境的温度、湿度等,确保作业条件符合安全标准。

严格实施健康检查

对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有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员工应调离高温岗位。

加强安全培训教育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掌握高温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

选择隔热、防滑的防护鞋,保护脚部免受高温烫伤。

防护鞋

佩戴防护手套,避免手部直接接触高温物体。

防护手套

01

02

03

04

穿戴耐高温、导热系数小的防护服,有效阻隔热量传递。

防护服

防止高温飞溅物对眼睛和面部造成伤害。

防护眼镜和面罩

高温作业的防护装备

高温作业的应急预案

应急响应措施

制定高温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