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西方戏剧对比有感.pdf
文件大小:180.66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3.13千字
文档摘要

中西方戏剧对比有感

——以《哈姆雷特》和《窦娥冤》为例

亢菲

2012级教育学一班

摘要:通过对《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的解读,剖析出我个人对于中西方戏剧不同处的

看法,同时也提出我对于戏剧未来的期待,以及对于戏剧表演形式改进的看法。

关键词: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哈姆雷特、窦娥冤

在酒神剧场,古希腊人年年粉墨登场。同一时期,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孔

子删定了《诗经》,屈原写就了《离骚》,老子在讲道,庄子说逍遥,百家争鸣,

可谓气象恢弘。但那时,中国人观赏不到戏剧。戏剧艺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艰难

孕育,待到它蛹化成蝶,距离古希腊戏剧的黄金时代已是千年流失。但就是源于

不同文化土壤上的两种戏剧,造成了今天戏剧舞台上的异彩纷呈。下面我以《哈

姆雷特》和《西厢记》为例,谈谈我对中西方戏剧的感悟。

一、西方悲剧典型代表——忧郁王子“哈姆雷特”

1601年,一个经典戏剧人物形象——哈姆雷特在英国戏剧大师

莎士比亚的笔下诞生了。哈姆雷特的原型是丹麦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有关他

替父报仇的传说激发了莎士比亚的创作热情。经过莎翁的卓越创造,这个人物从

苍白的历史记载走上了生动的戏剧舞台,成为了永恒的哈姆雷特。同时,哈姆雷

特也成为西方戏剧塑造人物追求性格化传统的鼻祖。

哈姆雷特是一位非常理想的王位继承人。但是,一场灾难将这位“阳光王

子”拖进了人生的深渊。哈姆雷特所崇拜的父王死了,他所依恋的母后改嫁了,

父亡母嫁的事实让他一时间无法接受。就在他悲伤迷惘的时候,父亲的亡魂又告

诉了他一个骇人的事实:自己是被自己的弟弟,哈姆雷特的叔叔毒害的。年轻的

哈姆雷特陡然间遭到了双重打击,他的悲伤无法抑制,它的愤怒无法遏止。从此,

他长久地生活在这两种负面情绪中,并造就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哈姆雷特是一个谜,一个关于人的复杂内心的谜。哈姆雷特为什么没有直

接剑刺仇敌的胸膛呢?这个问题,400年来没有得到一个公认的答案。哈姆雷特

自己也非常困惑,他不断的自责说:“现在我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

方法可以动手干我所要干的事,可是我还是再说一些空话……始终不曾表现出

来。”那么为什么呢?有四种解释非常流行:因为懦弱,哈姆雷特没有勇气,所

以逃避复仇;因为性格谨慎,哈姆雷特思虑过多,所以没有轻易行动;因为心地

善良,哈姆雷特不希望流血,所以竭力避免流血行为;因为没有机会,哈姆雷特

无从下手,所以只能等待时机。但接下来,又有人根据具体情节推翻了以上四种

说法。有人曾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哈姆雷特内心世界的复杂,

而莎翁的高明之处在于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观众有机会在哈姆雷特

身上找到自己,也有机会描绘自己内心的哈姆雷特。

所以我认为西方戏剧故事的跌宕起伏主要体现在人物内心的纠结与斗争。

西方戏剧不会浓墨重彩的去描述具体的故事情节,也不会通过大量铺陈来体现戏

剧性效果,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的斗争来展现戏剧特色。并且这种戏剧传统也深深

影响了西方的小说创作。在西方的小说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大段的人物心理描

写,这些心理描写往往是解读人物复杂心理性格的关键。同时这种人物的心理描

写也将整个小说情节推向了高潮。

读西方戏剧,我会不由自主的融入到戏剧当中,与剧中人物发生奇特的心

理共鸣。他们内心纠结,我也内心纠结;他们内心矛盾,我也内心矛盾;他们悲

伤的难以自制,我也会悲伤的泪流满面。我与剧中人物无比和谐的融合在了一起,

俨然不知我是剧中人,还是剧中人是我。

二、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窦娥冤》

公元13世纪,蒙古人灭金亡宋,建立元朝。由于蒙古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汉族知识分子报国无门,只好投身于戏剧创作,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了中国戏剧的

艺术性。正是在这种特别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戏剧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据不

完全统计,元至明初200多年的时间里,剧作家留名史册的就有近200人,作品

数量高达500多部。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高明是元代五位具有代

表性的剧作家,他们的代表作—《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赵氏孤儿》、

《琵琶记》基本上能够构成元代戏剧创作最为卓越的部分。从世界范围来看,人

类戏剧在中国的元代迎来了继古希腊戏剧之后的第二次繁盛期。

下面我就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谈谈我对中国戏剧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