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船舶工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产业,对轮机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培养适应现代船舶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轮机工程技术人才,本方案旨在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为轮机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指导。
二、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轮机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熟悉船舶动力装置、电气系统、控制系统等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了解船舶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2.能力目标:
-具备船舶动力装置的安装、调试、维修和保养能力。
-具备船舶电气系统的操作、维护和管理能力。
-具备船舶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调试和优化能力。
-具备解决船舶运行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
-大学英语
-高等数学
-物理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设计基础
-电工与电子技术
2.专业基础课程:
-轮机工程基础
-船舶动力装置
-船舶电气系统
-船舶自动化系统
-船舶辅机与设备
-船舶电气设备
3.专业核心课程:
-船舶轮机系统维护与管理
-船舶动力装置故障诊断与排除
-船舶电气系统设计与优化
-船舶自动化系统应用
-船舶维修工程
-船舶安全技术
4.选修课程:
-船舶污染控制
-船舶节能技术
-船舶动力装置新能源应用
-船舶安全管理
-船舶英语
四、实践教学
1.实验课程:
-轮机工程基础实验
-船舶电气系统实验
-船舶自动化系统实验
-船舶辅机与设备实验
2.实习课程:
-轮机工程实习
-船舶电气系统实习
-船舶自动化系统实习
-船舶维修工程实习
3.毕业设计:
-针对船舶动力装置、电气系统、自动化系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
1.引进高水平师资:
-鼓励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
-邀请船舶企业的专家和工程师参与教学。
2.培养中青年教师:
-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
-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其学术水平。
3.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与船舶企业合作,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让教师有机会接触实际工程项目,提高其实践能力。
六、考核评价
1.过程考核:
-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等。
2.期末考核:
-采用闭卷、开卷、实践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毕业设计考核:
-由学校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毕业设计进行评审。
七、结语
本方案旨在培养适应现代船舶工业发展需要的轮机工程技术人才。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第2篇
一、培养目标
本方案旨在培养适应21世纪海上运输和船舶工业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轮机工程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船舶轮机系统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政治素质: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2.专业知识:
-掌握轮机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熟悉船舶动力装置、辅机及电气系统的结构、原理、性能和维护;
-了解船舶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及船舶节能减排技术;
-掌握船舶轮机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的基本方法。
3.实践能力:
-具备船舶轮机系统的安装、调试、维修和操作能力;
-具备船舶轮机系统的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
-具备船舶轮机系统的节能降耗和环保能力;
-具备船舶轮机系统的项目管理能力。
4.创新能力:
-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5.外语水平: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写作、口语和听力能力,能够阅读和翻译轮机工程相关的英文资料。
三、培养方案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