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QGCMLXXXX—XXXX
1
高温承压用马氏体不锈钢和合金钢铸件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温承压用马氏体不锈钢和合金钢铸件(以下简称“铸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温度≥450℃、设计压力≥2.5MPa的工业设备(如高温阀门、锅炉部件、石化反应器)用马氏体不锈钢和合金钢铸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3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GB/T228.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方法
GB/T229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GB/T4336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GB/T5613铸钢牌号表示方法
GB/T5677铸件射线照相检测
GB/T6414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GB/T9443铸钢件渗透检测
GB/T9444铸钢件磁粉检测
GB/T13298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马氏体不锈钢铸件
以铬(Cr)为主要合金元素,通过淬火+回火热处理获得马氏体组织的耐热不锈钢铸件,如ZG1Cr13、ZG2Cr13。
3.2
合金钢铸件
添加铬(Cr)、钼(Mo)、钒(V)等合金元素,通过热处理提高高温强度和抗蠕变性能的铸钢件,如ZG15Cr1Mo1V、ZG12Cr2Mo1。
3.3
高温承压铸件
在450℃~650℃温度范围内长期承受内压或外压的工业设备关键部件。
4技术要求
4.1化学成分
马氏体不锈钢铸件(质量分数,%):牌号CSiMnCrNiMoV
ZG1Cr13≤0.15≤1.00≤1.0011.5~13.5≤0.60--
ZG2Cr130.16~0.25≤1.00≤1.0012.0~14.0≤0.60--
T/QGCMLXXXX—XXXX
2
合金钢铸件(质量分数,%):
牌号CSiMnCrMoVNi
ZG15Cr1Mo1V0.12~0.18
0.15~0.50
0.30~0.60
0.80~1.20
0.45~0.65
0.18~0.30
≤0.50
ZG12Cr2Mo10.08~0.15
0.15~0.50
0.30~0.80
2.00~2.50
0.90~1.10
-≤0.50
4.2力学性能
室温力学性能:
牌号抗拉强度Rm(MPa)屈服强度Rp0.2(MPa)伸长率A(%)冲击吸收能量KV2(J,
-20℃)
ZG1Cr13≥540≥345≥16≥27
ZG15Cr1Mo1V≥585≥415≥18≥34
高温持久强度(600℃,105小时):ZG15Cr1Mo1V:持久强度≥100MPa。
4.3显微组织
马氏体不锈钢铸件:淬火+回火后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少量碳化物,无块状铁素体,晶粒度≥5级(按GB/T6394)。
合金钢铸件:正火+回火后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碳化物,无魏氏组织,晶粒度≥4级。
4.4无损检测
射线检测:按GB/T5677,质量等级不低于Ⅱ级(单个气孔直径≤2mm,密集区气孔总面积≤10mm2)。
磁粉/渗透检测:按GB/T9444/GB/T9443,表面裂纹深度≤0.5mm,长度≤5mm。
4.5尺寸公差与加工余量
尺寸公差按GB/T6414,CT10~CT12级;机械加工余量按铸件最大壁厚确定,单边余量3~8mm。
4.6表面质量
铸件表面粗糙度Ra≤25μm,浇冒口残留高度≤5mm,无粘砂、夹渣、冷隔等缺陷。
5试验方法
化学成分:按GB/T223或GB/T4336进行光谱分析或化学滴定。
力学性能:拉伸试样从铸件本体或同炉试块上取样,按GB/T228.1测试;冲击试样按GB/T229在-20℃下进行。
显微组织:金相试样经抛光、腐蚀后,按GB/T13298在100×~500×下观察。
无损检测:射线检测采用X射线或γ射线,磁粉检测采用荧光磁粉,渗透检测采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剂。
6检验规则
出厂检验:每批铸件需通过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无损检测及尺寸检查,合格后附质量证明书。型式检验:在以下情况需进行型式检验:
新产品试制或材料、工艺变更时;停产1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用户提出特殊要求(如超高温、超高压工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