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机维修作业指导规范
一、适用范围与基本要求
(一)适用机型
本指导规范适用于6135G、12V135AG内燃机组,以及SB-W系列无刷三相120KW、150KW、250KW发电机组的维修作业。
(二)人员资质
从事机修、电修的主要技术人员需具备至少4年相关修理经验,且需全面熟悉发电机组(含内燃机)的结构原理及操作规程。
(三)配件管理
发电机组(内燃机)的零部件应选用符合技术标准的机型配件,优先采用原厂产品。
若需使用代用件或自制加工件,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论证和审批流程,并详细记录备案。
(四)场地要求
可根据实际条件选择送厂维修或就地维修,就地维修需具备完整的修理场所,包括专业维修车间和符合要求的配件存放库房,以满足电焊、机修、电修、喷化等全工序作业需求。
二、维修作业分工细则
(一)专业分工
发电机组分为发电配电系统与内燃机系统两大维修模块。
发电及配电屏部分由电修人员负责,内燃机部分由机械修理人员负责,整机防腐处理由喷漆班组承担。
(二)过程管控
各维修组在拆卸机件时,需遵循顺序规范,对拆卸机件进行清洗并妥善保存,杜绝丢失、损坏现象。
详细记录维修过程,内容涵盖时间、人员、维修部位、拆装顺序、使用工具、机件状态、配件更换情况等,并按规定流程办理相关手续,及时完成设备档案备案。
(三)验收流程
维修作业完成后,由设备科牵头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整体验收。
三、发电机维修工艺
(一)解体操作
励磁系统拆卸
先卸下励磁机后罩,拆开整流器直流输出线接头。
用内六角扳手松开锁紧螺母上的紧固螺钉,再使用专用四爪紧筒将锁紧螺母拧松并旋出5-7mm。
借助两个螺栓平稳拉出励磁机转子,操作时严防碰损旋转整流元件。
端盖拆卸
拆除后轴承外盖,断开励磁机定子与发电机接线板的连接线,卸下电机后端盖上的4颗螺栓,将后端盖与励磁机定子一并取下。
拆卸前轴承盖,松开前端盖的4颗螺栓,用撬杠或锤子轻击端盖四角,使其脱离止口,取下前端盖。
转子拆卸
在转轴端套入内径适配的钢管,缓慢将转子从定子中移出。
取出轴承处的弹簧圈,使用拉器拆卸两端轴承。
(二)检修维护
定子转子处理
清理定子和转子时,使用压缩空气吹扫灰尘及杂物,注意保护内部线路,避免碰伤。
仔细检查绝缘状况,及时处理锈斑、污渍及积垢,必要时进行绝缘修复和烘干处理。
绝缘性能检测
采用500V兆欧表测量各绕组绝缘电阻,若阻值低于0.4兆欧(针对特定绕组)或1兆欧,需进行干燥烘烤处理。
轴承检修
检查轴承是否存在旷量、烧损或内外圈磨损情况,若有异常需及时更换。
更换轴承时,需彻底清洗轴承座,加注新的润滑脂,不同型号的润滑脂严禁混用。
整流元件更换
更换旋转整流元件时,需确认元件的导通方向与设计要求一致。
用万用表检测元件的正反向电阻,正向电阻应小于4兆欧,反向电阻应大于500kΩ,判断元件是否损坏。
按“先拆后装”的顺序进行装配,装配完成后手动试转,确保转动灵活无卡滞。
(三)配电屏检修
使用专业仪器对配电屏内的仪器仪表、开关进行精度检测,检查信号感应度和动作灵敏度。
排查发电机至配电屏的线路,确保线路完好,无破损、老化现象。
检测互感器、电抗器、空气开关、闸刀开关、信号指示器及各类仪表的工作状态,用万用表检查电气功能。
检查接线端子的绝缘状况和螺丝松紧度,按技术要求调整自动电压调节器及保护装置参数。
四、内燃机维修规程
(一)机型说明
常用机型为6135G、12V135GZ型内燃机,两者机械及工作原理相同,维修时统一按6135G型内燃机的工艺规程进行解体、清洗、检查、更换及修理。
(二)结构组成
内燃机由配气机构、曲轴连杆机构两大机构,以及燃料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电气系统四大系统组成。
(三)解体前检查
启动内燃机,通过视听手段检查各部件运行状况,留意异常声响,以便确定重点检修部位。
(四)解体步骤
电气系统拆卸:由机械修理工拆除电瓶、起动机、发电机等电气部件,送交专业班组解体清理,检查转子、定子及轴承的磨损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
进排气系统拆卸:拆除进排气支管及空气滤清器,清理或更换滤清器滤芯。
燃料系统拆卸:拆卸高压油管、喷油嘴、高压油泵、输油泵及滤清器。将高压油泵、喷油嘴送高压泵试验台解体,清洗检查柱塞、出油阀、喷油嘴及弹簧调速器部件,更换磨损严重的轴承和油封;清洗或更换柴油滤清器滤芯,检查高压管焊点是否完好。
配气机构拆卸:拆除气门室盖、气门摇臂座、摇臂、弹簧及气门顶杆,用公斤扳手松开缸盖螺丝,取下气缸盖,然后拆卸进排气门、内外弹簧、弹簧座及气门锁夹。
曲柄连杆机构拆卸:检查缸壁间隙,拆卸油底壳,松开连杆螺丝,取出连杆瓦,按顺序抽出活塞,检测活塞的圆度、椭圆度及磨损程度,确定维修或更换方案。
曲轴系统拆卸:拆除轴瓦盖,清洗检查连杆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