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编制说明.pdf
文件大小:215.5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15
总字数:约5.74千字
文档摘要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文件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提出并归口,经中国技术市场协

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批准,正式列入2025年团体标准制修订计

划,标准名称为《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二)项目背景

随着航空航天、能源动力、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作为制造高温关键部件的核心材料,其需求呈

现持续增长态势。上述领域对装备的推重比、效率及可靠性要求

不断提升,直接推动了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性能的严苛需求——

材料需在1000℃以上高温环境中具备优异的蠕变强度、抗氧化

性、抗热腐蚀性及组织稳定性,以满足极端工况下的服役要求。

1.市场需求增长

航空航天产业中,新一代战斗机、大涵道比商用航空发动机

对推重比的追求,促使高温部件材料向更高使用温度、更长寿命

方向发展;能源领域的高效清洁发电技术对热端部件材料的耐高

温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此外,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

领域的拓展,进一步扩大了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应用场景。

2.技术进步推动需求

近年来,定向凝固技术、合金成分设计及显微组织调控等关

键技术的突破,推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性能不断提升。然而,随

1

着装备服役环境愈发严苛,材料需在γ相强化效率、界面稳定

性、缺陷控制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同时,数字化制造对材料一

致性和工艺可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通过标准化明确关键技

术指标,引导产业向高精度、高性能方向发展。

3.产业链的完善与挑战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研发与生产涉及冶金工程、材料科学、

机械制造等多学科交叉,涵盖真空熔炼、定向凝固、热处理、无

损检测等复杂工艺环节。国内虽在部分技术上取得突破,但整体

面临三大挑战:

工艺稳定性不足:高端装备依赖进口,核心工艺参数控制精

度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成本控制压力:稀有合金元素价格波动大,制备流程长、能

耗高,制约规模化应用;

检测评价体系待完善:部分关键性能的测试方法和标准尚未

统一,影响产业链协同效率。

制定行业标准可规范生产流程、统一质量评价体系,助力突

破产业化瓶颈。

4.国际竞争与合作

全球高温合金市场呈现高度垄断格局,美、日、德等国企业

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及市场份额上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作为新

兴制造大国,虽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但国际

市场认证壁垒仍制约出口。通过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团体标准,可

提升国产材料的认可度,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全球产业链中

从“跟跑”向“并跑”迈进。

2

综上,《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标准的制定,既是应对高端装

备制造需求升级的必然举措,也是解决国内产业痛点、推动技术

创新、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路径,对保障国家战略材料供给、促

进高端装备自主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目的意义

1.目的

(1)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性

通过明确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显微组

织、物理性能等技术指标,规范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参数,确

保不同企业、不同批次的产品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一致性,提升

装备服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规范行业生产流程

针对合金熔炼、定向凝固、热处理等关键工艺环节,制定标

准化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要求,引导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升

装备水平,避免因工艺差异导致的质量波动,推动行业技术水平

整体提升。

(3)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结合国内产业现状和国际前沿技术,制定具有先进性和适用

性的标准,帮助企业突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促进国产镍基单晶

高温合金在航空航天、能源等高端领域的应用,提升我国在全球

高温材料市场的话语权。

2.意义

(1)保障高端装备安全可靠运行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作为高温部件的核心材料,其性能直接关

3

系到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