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
[教学目的]
1、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构造。?
3、能根据新闻的构造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精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措施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精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日的报纸。?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种故意义的新事物,假如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量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措施呢??
(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公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汇报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重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一般把最重要、最新鲜、人们最关怀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背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构造。四是简要扼要。简要,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精确地把握住事物的重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足体现了上述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回肠荡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二、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要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通过、成果。)?
新闻的基本构造:?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要、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种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领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重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深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状况?
败退(kui)?锐不可当(dang)?业已?
2、迅速默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根据新闻的构造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终。
4、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通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成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四、研读反思?
1、要想迅速理解新闻的重要内容,就要看什么??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看导语。?
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看主体。?
①?划分层次?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分述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分述西路军渡江状况,并论述取胜的原因;?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分述东路军渡江状况。?
②?为何要按这样的次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因此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同样,敌军抵御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御较为顽强,因此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终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照练习一;教师参与)?
五、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抵达的两层意思。?
④“24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