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40]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40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eq\x(导学号(A)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选A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2018·河南安阳一模)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eq\x(导学号(D)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解析]儒学正统地位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得到了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在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太学始终是中央一级和全国最高等级的学府,这是明显的精英教育而非世俗教育,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可知,太学培养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实用型人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得知,一方面是太学录取人数的剧增,另一方面则是太学子弟被广泛授予官职,这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士人研习儒家经典而不利于各种思想百家争鸣,故D项正确。
3.(2018·四川蓉城名校联盟联考)表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17586次
46.53%
法观念
法、刑
4648次
12.30%
财富观念
利、财、富
4765次
12.61%
公平公正观念
士平
4427次
11.71%
道观念
道
6367次
16.85%
表中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eq\x(导学号(A)
A.主流价值儒学化 B.法家大行其道
C.重利轻义观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
[解析]根据图表,社会伦理观念比例最高,表明儒家思想在汉朝确立了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而不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从汉朝以来,政府一直强调“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主流思想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4.(2018·山东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eq\x(导学号(D)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重复,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以上分析,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5.(2018·广东惠州一模)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eq\x(导学号(B)
A.倡导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
[解析]材料强调汉代统治者提倡全社会重视孝道,并作为重要国策大力宣扬,不是单纯的为劝孝而劝孝,而是“移孝作忠”或“以孝劝忠”,达到维护社会和政局稳定的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汉代统治者大力倡导以“以孝治天下”,使孝道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使孝道不仅仅局限在宗法伦理领域,还延伸、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强化成为社会伦理和政治宗法伦理,故B项正确;汉武帝时才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汉代通过文化教育的方式来宣扬孝道,重视文化教育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6.(2018·山东青岛调研)下表表明eq\x(导学号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