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课件_播种季—傍晚.pptx
文件大小:7.55 MB
总页数:22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1.27千字
文档摘要

播种记—傍晚;这正是黄昏的时分。

我坐在门楼下,观赏

这白昼的余辉照临

工作的最后的时光。

在沿着夜色的田野,

我凝望着一个衣衫

褴褛的老人,一把把

将未来的收获播散。

;他那高大的黑身影

统治着深沉的耕地。

你感到他多么相信

光阴的有益的飞逝。

他独在大野上来去,

将种子望远处抛掷,

张开手,又重复开始,

我呢,幽暗的旁观者。

;沉思着,当杂着蜚声,

黑夜展开它的影子,

仿佛扩大到了群星

那播种者庄严的姿势。

(梁宗岱译);注释:;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作家小传;雨果的作品富有人道主义精神,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诗集《秋叶集》《静观集》等,戏剧《克伦威尔》《吕布拉斯》等。雨果多才多艺,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还涉足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1885年5月22日,维克多·雨果因患肺炎不治,与世长辞,遗体安葬于巴黎先贤祠。

;作品解析?写作特点;最后一小节可谓全诗的高潮。“沉思”一词照应第二小节的“凝望”,而“我”长时间观察着播种者的行为,思考着他的意义,不觉光阴流逝。“蜚声”委婉地呼应了第一小节我身处的“门楼”的位置。读者可以循声想象门楼之内的人间烟火,门楼之外则是播种者于旷野中孤独、崇高而静默的身影。如果没有遇到播种者,“我”也可能成为楼内嘈杂声中的一员,但是由于今日偶然的际遇、观察与思考,“我”的灵魂得以升华。的确,人类文明史上的每一个播种季,都离不开平凡劳动者的躬耕不辍;同样,倘若人人都由门楼进入屋内,而没有如“我”这样的观察与思考,或许那位老农的操劳也不过是寻常劳作的瞬间而已。“我”和“播种者”,同样是孤独的存在,在观察中才获得了各自的意??。由此,情感与哲思有机交融,诗歌有了以小见大的隽永意味。;作品解析?补充解释;思考练习;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