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yònɡfǎ)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yònɡfǎ)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考点(kǎodiǎn)阐释;讨论(tǎolùn);复习(fùxí)目标;想想看:;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biǎoyì)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biǎoyì)。;禾--;⑴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qiáncái)”有关。
例: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抚军亦厚赉成名(chéngmíng)。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2、可以(kěyǐ)独飨白粲
3、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1、有牧人御众之才
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bùshǐ)之知觉。
3、迨诸父异爨cuàn,东西多置小门。
4、彀gòu士十万人;“见”通“现”:出现(chūxiàn);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wúfǎ)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更加(gènjiā),越来越);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wèizhi)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suǒchǔ)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根据它们所处(suǒchǔ)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想想看:;6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bāngzhù)?。
2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yǒushàn),谓为信然。《隆中对》;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chéngxiàng),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bǐrén),豪爽好施。(2005年湖北高考卷)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bǐrén)鄙:粗俗;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lùwèi)也。(2006年高考湖北卷)
A、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dàjiānɡ),南薄五岭,西接黔蜀(06年湖南卷)
D、北枕大江(dàjiānɡ),南薄五岭???薄:接近;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cùzhī)》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卫风·氓》;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bùshízhōusù),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遂饿死于首阳山。(2006年福建省)
C.我安适归矣适:往,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3年11题)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qíjì)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rénǒu)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古今谭概》;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tiáojiàn)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