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课件_晚游六桥待月记.pptx
文件大小:2.86 MB
总页数:2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1.85千字
文档摘要

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释:

1.岚:山里的雾气。

2.勒:制约、抑制。

3.石篑(kuì):即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歇庵,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官至国子祭酒,是作者朋友。

4.傅金吾:姓傅的金吾,具体姓名不详。金吾:即执金吾,汉朝时是掌管京城治安的官员,晋以后被废除。在明代为五城兵马司指挥,是掌管京城治安的长官。

5.张功甫:宋代张镃,字功甫,南宋著名将领张峻的孙子,有花园玉照堂,种梅四百株,开花时,居宿其中,环洁辉映,夜如对月,故名玉照。

6.断桥:断桥之名始于唐代,宋称宝祐桥,元称段家桥,在白堤东面的孤山路口,因白堤至此桥而断,故名。苏堤:一名苏公堤,宋代苏轼在元祐四;年(1089)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而筑的堤,将西湖分为里外二湖。

7.罗纨(wán):丝织品,这里是指穿丝制衣服的人。

8.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段时间。

9.夕舂(chōnɡ):夕阳的代称。舂: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这里指傍晚舂米做饭的时候。

;译文:;目录;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作者小传;在这里进一步了解袁宏道:;作品解析?写作背景;乌纱,作世间大自在人”(《与李本建》)于是自万历二十四年(1596)起连上《去吴七牍》,终于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春被准解官此时恰如游鳞纵壑,大有“无官一身轻”的解脱之感。是年辞官后自春至夏乃畅游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东南山水名胜,在大自然的美妙怀抱中寄托其追求自由的心灵,欣赏造化之奇妙。而作为“才情超忽,如千里神骏”(贺??孙《诗筏》)的才子,袁氏不能不将其所见所感形诸笔墨,其中描叙杭州西湖山水风光的散文即有十六篇之多,本文即是其中的第二篇。;作品解析?内容+形式;异的月景之美,点到为止。这种略加点染反而留出了供人想象的空间,文章显得空灵幻变,辞浅意深,情韵悠长。

袁宏道为文主张推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篇短文正体现出这一文学思想。作者独赏西湖之月景、朝烟与夕岚,与“止午、未、申三时”游湖的“俗士”迥异其趣;梅花冰清玉洁,本是士大夫心目中高雅品格的象征,但作者见众人“急往观之”,却又弃之不顾,反而欣赏、迷恋于历来被文人视为轻薄浮艳的桃花,毫不掩饰自己对桃花的迷恋与痴情。友人之“急”与作者之“不忍”,反差强烈,颇具挑战传统文人审美情趣的意味,堪称“独抒性灵”。在写法上,西湖春月按常理应是作者着意书写、描摹的,然又惜墨如金,直到文末,才点出“月景”,却又寥寥几笔而已。而对西湖春景之“艳冶”、湖光山色之“浓媚”,却是青眼相加,称赞其“别是一种趣味”,可谓“不拘格套”。文虽短小,构思却独特,用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文情逸宕,极具艺术匠心。;作品解析?补充解释;《戏题斋壁》《游虎跑泉》《东阿道中晚望》《戏题飞来峰》《袁中郎

集笺校》《瓶花斋杂录》《破研斋集》。

3.袁宏道游记文90余篇,于写景中注入主观情感,韵味深远,文笔优美。如《满井游记》所写京郊初春景色,纯用写实手法,刻画细腻,情致盎然。其他如《虎丘》《天目一》《晚游六桥待月记》《观第五泄记》等,真切动人,语言浅近,略无斧凿之迹,都是佳作。

4.明、清是山水游记文大量产生的时期,多数明、清人的文集中都有游记文。晚明袁宏道的《晚游六桥待月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清代古文家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被视为名篇。;思考练习;扩展阅读;初至西湖记

袁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