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子岩;;箱子岩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西北部慈利县高桥乡金坪村,慈(利)洞(溪)公路绕其麓,方圆1.7公里,是一处美丽的风景区。
其岩南侧高约200米,长约80米,垂空如削,全由长方形岩块构成。岩块一般长约6米,高约2米,墨黑而泽光,酷似黑皮箱,故有箱子岩之名。
这种岩块,横看一排排,纵看一层层,不计其数。整个箱子岩,就象用箱子砌成的半边山,阳光照之生辉,雨露润之如镜。
;目
录;1.通过学习和把握沈从文游记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进一步识记游记的文体特点。
2.通过洞察文中深蕴的对历史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明瞭作者希冀重审传统文明、重塑民族品德的热切渴望以及背后的原因,体会文人一体及其文中所昭示的家国情怀。;1.从时代、作品、作者的不同角度,综合把握作品的思想意蕴。
2.从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3.结合文中描写的社会实际,比较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两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省凤凰的军人世家,苗族。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专家。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曾任教于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等。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沈从文为20世纪中国文坛贡献了一个特异的“湘西世界”,他笔下的湘西充满着活泼健旺的生命力和淳朴善良的人情人性,以此弥补都市人性萎顿的缺陷。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他的创作常常打破小说、散文、诗歌的界限,强调感觉和情绪,凸显出诗化小说和抒情小说的特质。长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及学术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为其代表作品。;沈从文作品选读;让我们深入地了解沈从文:;1934年初,沈从文回家乡。途中船行至沅水上的箱子岩时,他发现,历史过去了千百年,但生活在此地的人们的生活却没有丝毫变化。他认为,在都市“文明人”看来,这里是险山恶水,民风蛮悍,而在他看来,这里的人是最近于神的,他们淳??豪爽,敬畏自然,顺从天命,对生命抱着庄严的态度。于是,他思考,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把这些可贵的力量,引导到更加有意义的地方去。《箱子岩》就是沈从文记载当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一篇文章。;本文是一篇游记性散文。
文章写了两件事情,两件事情相隔十五年。第一件写十五年前在端阳节看划龙船,第二件写十五年后再走箱子岩,作者见到了大不相同的生活场景。在宁静从容的叙述中,展示着湘西独特的风土风情。同时,作者敏锐而深造的思考、浓缩而多彩的情感激流在文中也一一让人窥见。
;文中着重描写了在沅水边长大的打鱼人的儿子跛脚什长这一形象。他和那些湘西老百姓一样都没有受过什么教化,被拉去打仗而致残,但却有着令人惊讶的旺盛生命力。他“看事有眼睛,做事有魄力”,善于抓住机会,靠贩卖烟土很快成为当地被人恭维的人物。跛脚什长的发达,是现代文明与原始文化复杂交融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湘西人身上原来的那种麻木无知并没有多少变化,但改变的却是被金钱主义熏染的唯利是图的心性,体现了湘西的原始文明在现代文明侵袭之下的恶变。
全文寄托了沈从文对历史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以及他希冀重审传统文明、重塑民族品德的热切渴望。;1.1933年秋,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平结婚,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2.1934年,沈从文因为母亲病危而匆匆赶回湘西,行前和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沈从文已经十多年没回家乡了。这次回乡,在途中猛然发现,故乡已不是过去的故乡。于是,他将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融入到人和事的叙述之中,即《湘行散记》一书。
3.《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全书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其中,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也出过很多单行本。;4.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游记既要写景,又要写当地的人们;写景致引发的作者内心的波澜;
除了对物的描摹介绍,还要有对人类活动的情节或细节描写;控制好穿插在写作过程中的抒情或议论,以间接抒情和含蓄的议论为妙,总之,游记
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的人物、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的情景交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