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课件_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pptx
文件大小:11.25 MB
总页数:21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2.15千字
文档摘要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配乐链接

目录1.教学目的2.教学重点3.作者简介4.写作背景5.内容分析6.艺术特色7.思考练习8.扩展阅读

教学目的●懂得李白诗歌创作的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探讨李白诗歌创作雄奇瑰玮的境界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关系。

●了解李白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影响。●掌握李白在用世理想破灭之后晚年矛盾心境在诗歌作品中的体现。●从李白诗歌作品不拘一格的句式和韵律变化中探讨其艺术创作个性。

教学重点●李白的自我评价与写照对本诗的主题思想内容确立的基调。●诗人选取和描绘的自然景象所具有的时空意味与色彩特点。●本诗创作的艺术思维方式。●诗人抒发情感的艺术修辞手法。●本诗的诗歌体裁和写作特点。

作者简介李白(707~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他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隋朝末年迁至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幼年随父亲移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天宝初,玄宗征为翰林学士,后来因为受谗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中受永王李璘事件的牵连,曾被流放夜郎。晚年活动于安徽当涂,并卒于此。李白诗风清新俊逸,擅长各种体裁,尤其是古体、古乐府、七言歌行与绝句,人称“诗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李白早年有“以大道匡君”辅助圣主治国的意愿。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在奉诏醉中起草诏书时,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唐玄宗。唐玄宗因此疏之,后赐金放还。李白于是远离仕途,游历全国,遍览名山大川。唐肃宗即位后,李白卷入永王李璘之乱,被流放夜郎,上元元年(760年)遇赦得还。上元二年(761年),

李白因病返回金陵。李白在金陵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在当涂县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在李阳冰家中生活不久,李白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即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的次年。李白遇赦后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重游庐山时,作此诗寄卢虚舟。当时李白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在立德立功立言不成的情况下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

这一首诗歌正是李白晚年思想的深刻反映和心境的真实表露,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李白此时诗歌创作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内容分析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

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这是一首邀请友人同游庐山的诗,诗人用雄奇的笔法,描绘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色,想象奇特,句法多样,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纵恣的风格。开头数句突出了自己热爱山水、放浪不羁的形象,“手持绿玉杖”一句把自己写得带有仙气,很飘逸,与下文“五岳寻仙”正相呼应。“庐山秀出”以下,诗人分多个步骤,着力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面貌。首先是正面描写,抓住庐山最为典型的几处景色,以七言连韵长句加以形容,光影声色无一不到,词采鲜明壮丽,最后以“鸟飞不到”夸张其高耸峻拔,作一小

结。“登高”四句将笔触转向庐山北面的长江,以衬托的笔法将庐山所处的江山形势作大笔渲染。“好为”以下至诗歌结尾,则扣住作诗邀友人共游庐山的主旨,发挥浪漫的想象,将游庐山形容为遨游神仙世界,这实际上仍是对庐山神奇壮丽风景的表现。本诗表明了诗人对儒家、道家的态度和立场。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与诗人受儒家、道家人生观影响的关系密不可分。

艺术特色●本诗充满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用典、夸张、对偶、叠字等艺术修辞方法的运用,为诗歌抒发个人情愫注入了强大的张力和巨大的能量。●诗歌感情充沛、浓郁、激荡、张扬,歌咏描绘上天入地,极具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全诗以七言为主,又以五言参差变化其间,整齐中见错落,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富于气势和变化的特点。

思考练习●本诗句式富于变化,与诗人的思想、经历、性情和创作个性有什么关系?●诗人选取和描叙了众多名胜风景,字里行间寄托了什么人生乐趣?●本诗用韵有什么特点?它的用韵和内容的层次有什么关系?●试比较这首诗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异同。●本诗写景状物采用了哪些独特的艺术手法?

扩展阅读●毛晓红、甘成英:《道教文化对李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