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慢病防控电子病历标准
1范围
本《标准》主要包括中、西医门诊常规病历内容、体质调查表、四诊信息、人体能量
分布图、药物使用情况及疗效评价。本《标准》适用于社区医院(服务站)、养生保健机
构、治未病科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国办
发〔2017〕12号)、《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国卫办医发〔2017〕8号)、《中医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国中医药发〔2010〕18号)、《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
管理指南(修订版)》(国中医药医政发[2014]3号)、《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等
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
3术语和定义
3.1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至今已
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
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学属于
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
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3.2慢性病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
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
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3.3治未病
“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
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
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
4
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
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
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4中医慢病防控电子病历应用
4.1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和质量
通过中医慢病防控电子病历的实施可以更准确及时地记录疾病发展状况,大幅度地减
少医生的重复劳动,可以使管理者快速查询、管理、保存患者的基本信息,提高了养生保
健机构和治未病中心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2规范中医慢病病历书写,培养临床思维
中医慢病防控电子病历严格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试行)》和《病案书写规范》,这样可以限定相关医护人员只能按照标准规范的格式书写
病历,极大限度地避免医护人员漏问、漏测、漏诊,同时也能使病历更具完整性、真实性
和可信性,进一步提高和锻炼了医护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
4.3辅助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的总结和归纳
西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可以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而中医很大程度上靠
的是医师个人的临床诊疗经验。因此中医慢病防控电子病历可以客观记录许多名老中医专
家的典型医案和辨证论治过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专家经验的归纳总结。
4.4促进中医慢病诊断理论系统的规范化
中医慢病防控病历可以使诸多中西医的诊断信息可视化、客观化、数据化,更好地运
用到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去,同时也满足了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治未病中
心电子病历系统建设规范化的要求。
此外,还可实现各个相关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可提病历高档案管理水平。在未来,
中医慢病防控电子病历会向着智能化、标准化、共享性、安全性的方向发展,必将对提高
中医对于慢性病医疗服务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5中医慢病防控电子病历内容
5.1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婚姻、民族、职业、出生地、现住址、工作单位、就
诊时间、发病节气。
5.2主诉
5
5.3现病史(包括刻下症、饮食二便睡眠情绪等状态)
5.4既往史
5.5个人史(包括生活起居、饮食习惯、不良偏好、生活环境及社会环境)
5.6婚育史
5.7家族史
5.8体格检查
5.9辅助检查:现代化参数(血常规、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凝血等)
5.10体质调查表(王琦九种体质)
5.11(望、闻、问、切)四诊信息(舌脉检测仪等)
5.12人体能量分布图(中医红外成像检测技术)
5.13服用药物或各种医疗干预状况及疗效评价
5.14初步诊断: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