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情绪》教案-2024-2025学年南大版初中心理健康七年级全一册
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前期,情绪波动大、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情绪管理能力较弱的心理发展特点,本教案以“体验-认知-应用”为设计主线。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与互动中,主动探索情绪的多样性,认识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情绪调节的有效策略。注重将心理健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思考中,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心理认知素养:使学生清晰认识常见的基本情绪类型(喜、怒、哀、惧)及其复杂的表现形式,理解情绪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包括外部事件、个人认知、生理状态等因素,提高对自身情绪的觉察和认知能力。
情绪管理素养: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掌握合理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如改变认知、合理宣泄、转移注意力等,增强情绪调控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
社会适应素养: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对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态度,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表达和沟通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各种情绪类型及其特点,深入理解情绪产生和变化的原因;让学生熟练掌握多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自己的情绪问题,学会运用合适的情绪调节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情绪困扰;培养学生在复杂的情绪情境中,始终保持理性和积极的心态,形成良好的情绪管理习惯。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且贴近生活的情境视频,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引发学生对情绪的初步思考,为后续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校园生活情境视频,视频中包含学生在考试取得好成绩时的欢呼雀跃、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的愤怒争吵、丢失心爱的物品时的伤心难过、面对陌生环境时的紧张恐惧等多种情绪表现场景。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情绪表现呢?这些情绪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踊跃举手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到了开心、生气、难过、害怕等情绪,并分享自己在类似情境下的感受,如考试考好会很自豪,和同学吵架会觉得委屈等。
认识多彩的情绪
设计意图:借助丰富的图片和直观的图表,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认识常见的基本情绪类型及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加深对情绪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情绪的辨别和认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一系列包含不同情绪表情的人物图片,如开怀大笑的人、愤怒咆哮的人、悲伤哭泣的人、惊恐万分的人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细节,提问学生:“大家看看这些图片中的人物,他们分别表现出了怎样的情绪?你们是从哪些方面判断出来的?”在学生回答后,用PPT呈现情绪分类图表,详细讲解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及其延伸出的复杂情绪,如喜悦、狂喜、愤怒、恼怒、悲哀、哀伤、恐惧、惊恐等,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说明,如得到心仪已久的礼物会感到喜悦,而中大奖可能会狂喜等。讲解完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体验过哪些情绪呢?这些情绪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方面判断情绪类型。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如考试没考好的沮丧、参加比赛获奖的兴奋、被老师表扬的骄傲等,并讲述产生这些情绪的具体情境。各小组代表发言,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对情绪的认识。
探究情绪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深入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情绪产生和变化的原因,让学生明白情绪不仅仅是由外部事件引起,还与个人的认知、态度等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情绪,为后续学习情绪调节方法奠定基础。
教师活动:展示两个典型案例。案例一:小明和小刚一起参加绘画比赛,小明获得了一等奖,小刚没有获奖。小明非常开心,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小刚却很失落,认为自己没有天赋,以后再也不想画画了。案例二:小红在公交车上被人踩了一脚,对方没有道歉。小红很生气,想要和对方理论;而旁边的一位老人却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没必要生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