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防控指南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院内感染概述院内感染类型与传播途径院内感染病原体分析院内感染防控体系重点人群防护措施监测与应急处理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
01院内感染概述PART
定义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分类定义与分类按感染部位可分为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按病原体可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0102
感染对象范围住院患者住院患者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对象,因病情严重、免疫力低下等原因易感染。医护人员医护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易受到感染,同时也是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者。陪护及探视者陪护和探视者可能携带病原体,成为患者和医院环境的潜在感染源。
感染源复杂医院内感染源众多,包括患者、医护人员、环境等,感染途径多样。耐药菌问题医院内大量使用抗生素,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给治疗带来困难。易于爆发流行院内感染易在患者、医护人员之间传播,造成爆发流行,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和安全。社会影响大院内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还可能引起医疗纠纷和不良社会影响。院内感染的特殊性
02院内感染类型与传播途径PART
空气传播空气中的飞沫、尘埃等携带病原体,通过呼吸进入患者体内,如流感病毒、肺结核等。呼吸道感染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衣物等,再触摸口鼻或揉眼而感染。飞沫传播带有病原体的飞沫在空气中悬浮,被易感者吸入后引起感染,如麻疹、水痘等。
输血感染通过污染的针头、注射器、手术器械等医疗器械传播,如乙肝、丙肝等。医源性传播血液制品感染使用未经严格筛查的血液制品,如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有感染风险。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感染
泌尿道感染接触传播通过接触污染的物体或环境而感染,如接触带菌的浴巾、马桶等。逆行感染细菌从尿道口逆行进入泌尿道,如插导尿管时操作不当、长期留置导尿管等。自身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通过血液或淋巴传播至泌尿道,如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等。
伤口感染直接污染伤口直接接触病原体,如手术切口、创伤等感染。交叉感染空气传播通过医疗器械、敷料等间接接触污染,如换药不当、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等。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进入伤口,如破伤风梭菌在缺氧环境下繁殖产生毒素。123
03院内感染病原体分析PART
内源性感染机制患者自身正常菌群人体内寄居着大量正常菌群,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微生态失衡时,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发内源性感染。030201体内潜在病灶某些病原体在体内潜伏或定位感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重新激活并扩散。皮肤和黏膜屏障受损皮肤和黏膜是阻止病原体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受损后易导致病原体侵入。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患者或污染物品而传播,如医务人员的手、医疗器械等。通过空气飞沫、尘埃等传播,如呼吸道病毒、结核菌等。通过昆虫、动物等媒介传播,如蚊、鼠、苍蝇等。由于医疗操作不当或医疗器械污染而引起的感染。外源性感染途径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媒介传播医源性感染
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病毒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真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其他常见病原体种类
耐药菌株问题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治疗变得困难。耐药基因的传播耐药基因可在细菌间传播,导致多重耐药菌的出现。院内交叉感染耐药菌株在患者间传播,导致感染的暴发和流行。新药研发滞后新药研发速度跟不上耐药菌的产生速度,治疗手段有限。
04院内感染防控体系PART
保持医院内空气清新,定期开窗通风,减少空气污染。空气质量医院环境管理定期清洁医院内的地面、墙壁、门窗等,保持干净卫生。环境清洁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制度,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垃圾分类降低医院内噪声水平,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康复环境。噪声控制
手卫生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无菌操作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医疗操作,避免患者感染。器械消毒使用前和使用后,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用药安全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耐药性产生。医疗操作规范
接触隔离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消毒隔离制度01空气隔离对可能通过空气传播的感染性疾病,采取空气隔离措施。02飞沫隔离对可能通过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采取飞沫隔离措施。03污物处理对感染性污物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防止病菌扩散。04
医护人员在工作时应佩戴口罩,防止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在接触患者或感染性物质时,应佩戴手套,保护手部皮肤。在接触传染病患者或进行高风险操作时,应穿防护服。在可能溅到感染性物质的情况下,应佩戴防护镜保护眼睛。防护用品使用口罩手套防护服防护镜
05重点人群防护措施PART
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