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企业工作背景新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从高职院校的立场出发,首先阐释了企业工作背景的新教师涵义,其次分析了新教师能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最后根据企业工作背景新教师特点,围绕新教师能力发展路径展开了讨论,指出要想使新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关键要尽快落实三项工作,分别是建立评估新教师能力的模型、健全培养新教师的体系、建立提升新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170-02
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是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实践人才。调查发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高职院校,在组建教师队伍时,均更倾向于引入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专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考虑到企业实际工作对人员能力的要求与标准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将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培养成优秀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关键还需要对其作为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提升,重视企业背景新教师如何发展职业能力。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策略是以双师型标准为主,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实践技能。然而,不足的是还缺乏完善的对老师考核的流程,未能搭建科学合理的发展体系[1]。鉴于此,高职院校需要着重做好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为新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菜单”,引导新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通过组建“教学技能”与“企业经验”一体化的队伍,由此补齐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短板,将培养新教师职业能力作为当前工作的主要目标,持续做好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员的角色互换工作,切实将新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为教师队伍职业能力提升夯实基础。
二、问题的重点难点
(一)问题重点
(二)问题难点
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难点较多,面对这些难点,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增加自身的企业工作经验,并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学校与社会力量应给予该项工作持续关注,并协力提供发展的条件和资源。
三、企业工作背景教师的特点
本文所提出的新教师是指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该类教师与传统教师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新教师入职高职院校之前,已经在企业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第二,企业工作的经历,赋予了新教师更加充足的实践能力,新教师往往更熟悉企业的运作机制、实际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且能够将自己的经验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第三,新教师对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可以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实际案例融入课堂,确保学生与行业接轨,增强其竞争力。第四,新教师普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沟通以及合作能力,能够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工作贡献力量。第五,新教师能够带给学生不同的教学视角,基于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总而言之,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教师,普遍能够将自己所积累的经验、行业洞察力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加实用的实践指导。
四、企业工作背景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路径
(一)建立评估新教师职业能力的模型
实际工作中,可依托IFE、EFE分析法,分析新教师能力并且得出完整的报告,分别从个体要素、环境因素两个层面出发,了解新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和短板,为提升职业能力奠基。其中,IFE是用于评估内部因素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组织分析内部环境,识别并评估内部资源和能力,了解竞争优势还有劣势。分析步骤为:(1)确定影响因素,例如,资源、能力。(2)为每个因素分配权重,如实反映每个因素的重要程度。(3)对每个因素进行评估,通常使用1~4的评分范围,1表示弱势,4表示强势。(4)将每个因素的评分乘以其权重,把所有加权评分相加,得到总体评分。(5)根据总体评分,分析内部环境。高分表示组织在该因素上具有竞争优势,反之,低分表示组织在该因素上存在明显的劣势。(6)基于分析结果,确定组织改进的领域,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IFE的作用在于帮助组织全方位了解内部环境,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但也要注意一点,即该方法存在主观性强等不足,鉴于此,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以客观事实为抓手,以确保评估结果具有实际意义[4]。EFE是评估外部环境的工具,分析流程如下:第一步,确定与组织绩效、竞争力相关的外部因素,如经济环境、市场需求。第二步,分配权重并评估外部因素。第三步,先将评分乘以权重,再将全部加权评分相加,便可得到最终评分。第四步,根据评分,分析组织所处环境并制定应对策略。
(二)建立健全培训高职教师的体系
建立培训体系的关键是将入职前的培训、入职后的实践无缝衔接,一方面要展示新教师的师范性,另一方面要融合职业教育具有的实践性,坚持以教学效果为导向,对新教师能力进行考核,以确保考核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在建立培养培训新教师的体系时,要考虑以下几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