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内涵、意愿及能力——研究综述及展望.pdf
文件大小:1.82 M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1.11万字
文档摘要

本刊特稿科学咨询第11期(总第833期)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内涵、意愿及能力

——研究综述及展望

1112

卢晨,陈建,王学通,李政道

(1.广州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本文回顾总结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内涵、意愿、能力和意愿、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现状,较为

清晰地呈现出我国市民化热点问题研究的相关脉络。经过梳理发现,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诉求的持续转变,

对市民化内涵及阶段划分的研究不断深入;户籍制度等阻碍作用的弱化使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成为影响市民化

意愿及能力的主要因素;市民化意愿及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个体、制度、经济、社会、心理等维度出发制定相应对

策,而完善的成本分担机制是市民化意愿及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此外,结合以往研究及市民化过程中呈现出的

新问题,本文提出了未来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能力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提升城镇化质量,释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内涵及阶段的界定

放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内涵

用。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大部分学者主张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界定农业

化过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截至2021年末,全国常住转移人口市民化内涵。狭义的市民化是指农业转移人口

人口城镇化率达64.72%,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仅为的职业、生活空间和自我认知的转变。他们认为市民化

46.7%,这表明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使得大部分的新增是指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民摆脱土地和农

农业转移人口依旧生活在城市边缘,没有真正享受到新业生产的束缚,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其社会属性、

市民应有的城市福利。鉴于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动态、持久转化和

过程具有多元性、复杂性等特征,“如何有序分阶段推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实现了农业转移人口身份

动数量庞大的农业转移人口真正成为新市民,又如何地位的非农化和居住空间的城市化,而且促使农业转

将城镇发展的福利普惠新市民?”成为国家目前重点关移人口群体的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等方面向城市市民

注的民生问题,也是学者们热议的科学问题。以往,学转变。而广义的市民化则在此基础上额外强调市民化

术界较多以“农民工”为关键词展开市民化相关研究。前后农业转移人口所享有的福利和权益的变化。有部

“农业转移人口”的概念于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分学者认为市民化结果应以农业转移人口是否享有与

议上被正式提出,此后,涵盖农民工、失地农民、随迁城镇居民相等的教育、卫生、就业扶持、社会保障等公

家属、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农村居民等一系列人群被纳共服务为评判标准,因为市民化的目的并不是单纯追求

入我国市民化研究体系。深入开展市民化研究的基础户籍身份的转变,而是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身份和平等

[1]

是要准确把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过程及其享有城镇居民各项社会福利及政治权利。除此之外,

关键影响因素,但已有的综述类文章仍大多集中在市也有少许学者从制度角度界定市民化内涵。有学者认

民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的探讨上,本文从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政府通过制度改革不断满足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内涵及阶段的界定、市民化意愿农业转移人口福利和权益诉求,直至制度供给和制度

及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市民化意愿及能力的提升策需求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

略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述评与展望,以期对未来的研(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阶段划分

究有所帮助。尽管从不同角度所解读的市民化内涵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