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土壤学:第十一章 土壤质量与土壤资源保护.ppt
文件大小:8.37 MB
总页数:102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3.7千字
文档摘要

2、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有利于综合利用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南北相距5500km,跨距50个纬度及9个热量带——南热带、中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3.山地多、平地少,难以利用和质量低劣土地比重较大全国平地、丘陵与山地之比为33.6:19.9:46.5,山地与丘陵合计占国土面积的2/3,平地仅占l/3;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利用的。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6.3%,戈壁占5.8%、石质山地占4.8%,沙漠化土地占1.8%、寒漠占l.6%,永久积雪和冰川占0.5%,沼泽占l.1%,加上已被城镇、道路、居民点和水域占4.47%,全国不能或难于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6.37%。从土地资源的质量来看,土地资源的整体质量不高:33%的国土面积为干旱区、荒漠区;70%的国土面积深受东亚季风强烈影响,35%的国土面积经受土壤侵蚀和荒漠化;30%的耕地面积为pH小于5的酸性土壤;20%的耕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或海水入侵。在宜农耕地中:一等地只占41%,二等、三等、四等耕地占59%天然草地多分布在半干旱、干旱地区,由于水分不足,产草量普遍不高。全国一等草地仅占13%,而中、下等草地高达87%。在林地资源中,由于中国山地普遍宜林,一等林地占65%,但由于大多数位于偏僻之地、交通不便,加之生态系统稳定性能较差,开发难度也较大。4、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比重偏小,牧业用地面积较大,后备耕地资源缺乏中国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约为1.46亿hm2,每人仅占有0.16hm2,其中宜于种植农作物、人工牧草与经济果木的用地人均不足0.03hm2,尤其可作为粮、棉、油、糖等农作物基地建设的净面积人均不足0.006hm2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显著中国土地相应划分为三大区域:东部湿润、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内陆区西南部青藏高原区。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水热条件好,雨热同季,土壤可耕性强,生物多种多样,土地生产能力较高,开发潜力大,集中了全国87%的生物生产量和92%左右的耕地和林地,95%左右农业人口和农业总产值,是中国最重要的农区和林区,同时也是家禽家畜的重要产区。西北内陆区属温带,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海洋季风影响微弱,干旱少雨。水源不足,沙漠、戈壁地形比重大,土壤多呈碱性。土地生产能力较低。新疆阿尔泰白哈巴西部内陆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m,虽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气温低,风多风大,土地生产能力低,土地利用难度大。水力侵蚀陡坡重力侵蚀冻融侵蚀非法采金侵蚀流水侵蚀开山采矿侵蚀重力侵蚀3.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降水地形:山区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人为因素:砍伐、翻耕、过度放牧等加剧作用4.危害破坏土壤资源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破坏水利交通设施5.防治水利工程措施:坡面治理沟道治理小型水利工程生物工程: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耕作、覆盖、增渗修梯田植树造林植被护坡草树混种(三)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土壤次生盐渍化是由于不恰当的利用,使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原因1、气候条件,干旱半干旱,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2、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条件)地下水位高,含盐量高。3、地形地貌的影响大地形为低洼地4、母质的影响一是含有盐分,二是粗粉砂质5、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施肥总结以上可概括为:“高”“大”“有”三个字,“高”指地下水位高,“大”蒸发量大,“有”地下水含有盐分防治1、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2、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农业结构3、精耕细作:平整土地等4、放淤措施用河水的泥砂淤填地面。5、修台田与围埝蓄淡措施在田块四周,土挖沟垫在田块上。6、种稻改良措施。7、农业措施土壤培肥、选种耐盐作物等。8、林业措施利用其强大的蒸腾作用降低地下水位。9、化学措施施用改良剂如石膏等。(四)、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指土壤中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当污染物超过土壤环境标准。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1.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点源污染):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农业污染源(面源污染):化学农药、化肥、有机肥,以及残留于土壤中的农用地膜等。生物污染源:含有致病的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