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UNPXXXX—2025
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工程的总体要求、管道设计、附属构筑物设计、施工要求、管道主体结构施工、管道附属构筑物施工、管道检测及功能性试验、安全要求、环保要求的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和附属构筑物的设计与施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给水管道watersupplypipeline
用于输送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等符合水质要求水的管道。
3.2
排水管道drainagepipeline
汇集和排放污水、废水和雨水的管渠及其附属设施所组成的系统。
3.3
检查井manhole
为检查和清理管道而设置的井状构筑物,便于人员进入管道进行维护作业。
3.4
跌水井dropwell
上下游管底存在较大落差,为消能而设置的特殊检查井。
4总体要求
4.1规划与设计协调
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应与城市总体规划、道路规划、排水规划等相协调,充分考虑城市发展需求,预留合理的发展空间。
4.2管材与配件选用
4.2.1应根据管道的使用功能、工作压力、输送介质、敷设环境等因素合理选用管材及配件,管材及配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且具有质量证明文件。
4.2.2优先选用节能、环保、耐腐蚀、使用寿命长且性价比高的管材与配件。
4.3工程质量与安全
4.3.1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4.3.2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但采用的新技术等应经过充分论证和试验验证。
5管道设计
2
T/UNPXXXX—2025
5.1设计流量计算
5.1.1给水设计流量:应根据城市用水需求,综合考虑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公共建筑用水、消防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等因素,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相关规定进行计算确定。
5.1.2排水设计流量:污水设计流量应根据城市人口数量、污水定额、变化系数等因素确定;雨水设计流量应根据当地暴雨强度公式、汇水面积、径流系数等进行计算。
5.2管道布置与敷设
5.2.1给水管道应避免敷设在易受重物压坏处、腐蚀性介质污染处,与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管线应保持安全距离。
5.2.2排水管道应根据地形、地貌及排水要求合理布置,宜沿道路敷设,尽量减少穿越障碍物,排水管道与其他管线交叉时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5.3管道结构设计
5.3.1根据管道的工作压力、覆土深度、地面荷载等因素进行管道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确保管道在使用期内安全可靠。
5.3.2合理确定管道基础形式,如原状土地基、砂石基础、混凝土基础等,基础应满足管道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要求。
5.4管道接口设计
5.4.1根据管材种类、工作压力、敷设环境等选择合适的接口形式,如刚性接口、柔性接口等,接口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抗震性和施工便捷性。
5.4.2接口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
6附属构筑物设计
6.1检查井设计
6.1.1检查井的位置应根据管道设计需要合理设置,便于管道的检查、维护和清理。
6.1.2检查井的结构应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井盖和井座应具有防盗、防滑、防位移等功能,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6.2雨水口设计
6.2.1雨水口的布置应根据道路坡度、汇水面积等因素确定,确保能有效收集雨水。
6.2.2雨水口的形式和尺寸应根据设计流量确定,雨水箅子应具有足够的过水能力和防盗功能。
6.3跌水井设计
6.3.1当上下游管道落差超过规定值时,应设置跌水井,跌水井的形式和尺寸应根据跌水高度、流量等因素进行设计。
6.3.2跌水井内应设置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对井壁和井底造成冲刷破坏。
6.4支墩设计
6.4.1当管道转弯、变径、分支及承受不平衡推力处,应设置支墩,支墩的尺寸和结构应根据管道受力情况进行计算确定。
6.4.2支墩基础应牢固,与管道接触紧密,确保能有效传递管道推力。
7施工要求
7.1施工准备
7.1.1施工单位应熟悉施工图纸和相关技术文件,进行现场踏勘,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并经审批后方可实施。
3
T/UNPXXXX—2025
7.1.2对原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合格产品不应用于工程。
7.2测量放线
7.2.1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测量放线,确定管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