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
“202429”
根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发布的年第次团体标准立项会议的公告(中交协
秘字〔2024〕XX号)要求,广州大学联合广东盛翔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广东荣
骏建设工程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诚安路桥检测有限公司、广州市道路事务中心等
多家单位作为起草单位,负责本标准的编制工作。
主要起草人:刘爱荣、陈炳聪、傅继阳、吴志华、何惟煌、陈康江、程俭廷、刘
伟强、刘飞强、安关峰、杨俊超、罗创涟、刘润坤、胡晓勇、王保宪、谢炎龙、陆学
村、胡朝辉、王秀伟、郭川睿、胡常福、苏鹏程、黄杰、孙红梅、王身宁、刘超、蓝
涛、曾予欣、梁家乔、梁家健、周乐琳、罗瑶炜、王文轩。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全国桥梁数量已超过百万座,其中涉水
60
桥梁超过万座。这些桥梁的水下构件长期处于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受到水流冲刷、
泥沙侵蚀、水生生物附着、化学腐蚀等多种因素作用,极易产生基础冲刷、混凝土剥
落、钢筋锈蚀、结构变形等病害。若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问题,将导致桥梁承载
能力下降,影响正常运营,甚至引发结构失效,造成交通中断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传统的桥梁水下检测主要依赖潜水员人工操作,检测效率低、作业强度大,且受
水深、流速、能见度等环境因素制约,安全风险较高。此外,人工检测结果往往受检
测人员经验、操作方式及工具精度的限制,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较难保证,无法满
足现代桥梁管理对检测数据标准化、系统化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有缆水下机器人(以下简称ROV)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桥梁水下
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ROV可搭载高清摄像头、声呐、多波束测深仪、定位系统
等先进设备,具备远程操控、智能巡检、精准数据采集能力,可在复杂、高风险的水
下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为桥梁水下构件的检测提供了高效、安全、精准的技术支撑。
为确保该技术在桥梁检测中的科学、规范应用,亟需制定一套系统、全面且可操作的
技术规程。在此背景下,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组织开展了本标准的编制工作,由广州大
学牵头,联合多家检测单位、研究机构和行业专家共同完成。
本标准的制定对提升我国桥梁水下结构检测的效率、安全性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
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
()提升检测效率与安全性:传统潜水员检测方式作业周期长、环境制约大,需
多次下潜才能获取完整数据,且作业过程风险较高。ROV能够快速完成大范围扫描检
测,显著提高检测效率,同时降低作业的安全风险,减少人力成本。本标准通过规范
化ROV检测技术的应用,推动检测工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
(2)提高数据精准度与可追溯性:ROV配备了声呐、高清摄像头、定位传感器
等先进检测模块,可实时采集高精度影像数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
实现数据的自动存储、分析和比对,为桥梁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标准化的
检测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也能够保障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为桥梁结构安全评估提
供科学支撑。
(3)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有效推动ROV技术在
桥梁检测领域的规范化应用,加快水下检测装备及相关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行
业整体技术水平。同时,通过标准的推广应用,可进一步完善相关产业链,包括促进
水下检测设备制造、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助力我国智能检测技术增
强国际竞争力。
三、主要工作过程
(一)主要工作概述
根据工作要求,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于2024年上半年启动了《有缆水下机器人检测
桥梁水下结构技术规程》的编制工作。广州大学作为主要起草单位,负责统筹协调,
并联合多家桥梁检测、设计及维护相关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组成标准编制工作组。
在标准编制初期,起草组广泛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桥梁水下检测相关的政策文件、
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并结合我国桥梁管理现状和水下检测需求,研究分析了现有检
测技术及相关设备的应用情况。起草组特别关注ROV技术在桥梁检测中的应用现状,
并通过调研国内ROV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案例,明确了标准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技术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