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制作作业指导书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明确了钢筋进场验收、制作工艺及质量控制的具体要求,适用于华泰第二工程公司的钢筋加工施工项目。
二、引用标准
依据下列标准及规范:
GB1499-91《钢筋混凝土热轧带肋钢筋》
GB50204—9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建筑施工手册》(现行版本)
三、技术术语
Φ(HPB300)表示一级钢,HRB(如HRB400)表示二级钢;
d表示钢筋公称直径(mm)。
四、钢筋进场验收
质量证明文件:钢筋须具备出厂质量证明书,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外观检查:进场时应对钢筋外观进行检验,表面应清洁,若出现颗粒状或片状老锈,不予验收。
检验与送检:钢筋检验应按深二建字〔1994〕22号文件及国家现行标准执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进口钢筋检验:进口钢筋检验需依据国家建委建发放字〔1980〕82号文件要求执行。
禁止验收情形:无合格证明文件,或合格证明与实际钢筋型号不符的,严禁验收。
堆放管理:钢筋进场后应按规格、品种分类堆放,确保整齐有序,并设置明显标识牌。
五、钢筋加工订货单审核及标牌制作
下料单审核:钢筋工工长需仔细审核工号提交的钢筋下料单,重点核查锚固长度、角度、尺寸等是否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若有疑问应及时与工号技术人员沟通更正。
标牌制作:
标牌人员需精确计算下料长度,对于批量较大的标牌任务,应进行自查,避免材料浪费。
标牌采用70mm×100mm的三合板制作,正面标注工程名称、构件编号及数量,反面标注规格、下料长度,并附构造简图。
六、钢筋制作工艺
8.1Φ6~Φ8盘元钢筋冷拉调直
冷拉设备检查:冷拉前需检查冷拉设备(如卷扬机、夹具、滑轮等)的运行状态。
冷拉操作要求:
采用单控冷拉率法,冷拉率应控制在4%以内,冷拉速度不宜过快,达到规定冷拉率后应暂停片刻再放松。
冷拉过程中,严禁人员在冷拉线两端停留或跨越。
质量要求:冷拉后的钢筋表面应光滑,无裂纹、局部缩颈、毛刺、棱角划伤及水波状弯曲等缺陷。
8.2钢筋切断
切断机操作:
应根据料牌统筹安排断料顺序,优先切断长料,再处理短料,合理规划以减少短料浪费。
刀片安装需确保螺栓紧固,刀口密合(间隙不超过0.5mm);固定片与冲切片的间隙:直径≤20mm的钢筋宜重叠1-2mm,直径>20mm的钢筋宜预留5mm左右间隙。
异常处理:断料过程中若发现钢筋存在裂纹、缩颈、严重弯曲等异常情况,须切除该段钢筋;断口应平整,不得出现马蹄形或弯曲现象。
下料精度:下料长度允许偏差为-5mm~0mm,切断后的钢筋应按工号、编号、规格、长度及数量分类堆放,悬挂清晰的下料标识牌。
8.3气焊断料
适用范围:Φ14及以上钢筋宜采用气焊断料,断料时需将原料放平对齐,严禁在原捆或未拆解的原料上直接切割,以免割伤相邻钢筋。
质量控制:下料长度偏差控制同切断工艺,下好的钢筋应分类堆放并悬挂下料标识牌。
8.4钢筋对焊
焊接工艺选择:
Φ14及以下钢筋采用连续闪光焊,Φ14以上钢筋采用预热闪光焊;若钢筋端头不平整或有严重压伤,应采用闪光-预热-闪光焊工艺。
焊接前需先制作焊接试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批量施焊,具体工艺参数及质量要求详见COP9.5-07《钢筋闪光对焊作业指导书》。
8.5钢筋弯曲成型
弯曲机操作参数:
钢筋直径(mm)
Φ6~Φ8
Φ10~Φ12
Φ14~Φ16
Φ18~Φ20
Φ22~Φ40
每次弯曲根数
6~9
4~6
3~4
2~3
1~2
加工要求:
弯曲前,对于形状复杂的钢筋,应预先用粉笔标注各弯曲点位置,并制作样板,经校验合格后批量加工。
若弯曲过程中发现钢筋裂纹,应立即报废并重新补料。
尺寸偏差:
全长偏差≤±10mm,弯起钢筋起弯点位移≤±20mm,弯起高度偏差≤±5mm,箍筋边长偏差≤±5mm。
七、质量检验
班组自检:各班组每日应对施工质量进行自检,并完整记录检查情况。
工序交接检查:应组织工序交接检查,下道工序需对上道工序质量进行严格检查,若发现不合格项,有权拒绝接收并做好记录。
专职抽检:专职质检员应每日进行抽样检查,记录检查结果。
出厂前检验:每周应对加工成型的钢筋进行1-2次出厂前检查,做好专项检查记录,确保不合格半成品不流入下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