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钢筋安装施工技术指导书.docx
文件大小:20.57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1.4千字
文档摘要

钢筋安装施工技术指导书

一、文件签署栏

|流程|编制人|日期|审核人|日期|批准人|日期|

|

二、修改记录

修改编号

修改内容概述

修改人

审核人

批准日期

三、作业技术要求

3.1施工准备

钢筋绑扎前,需全面熟悉施工图纸,逐项核对成型钢筋的钢号、直径、长度、形状、尺寸及数量,确保与材料明细表完全一致。

钢筋的型号、直径、数量、安装位置及间距必须严格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3.2钢筋排布规则

梁构件:首道箍筋距墙柱边或交接梁边缘50mm起布。

柱构件:首道箍筋距混凝土表面50mm起布。

墙构件:首道水平分布筋距混凝土表面50mm起布。

3.3钢筋连接要求

连接方式选择:

直径≤25mm的钢筋可采用搭接连接;直径>25mm的钢筋优先采用焊接、锥螺纹套筒连接或其他机械连接方式。

接头位置控制:

接头应设置在构件剪力及弯矩较小区域。

接头需错开布置,错开距离不小于钢筋搭接长度,且同一截面接头数量不得超过设计及规范限定值。

连接质量标准:

搭接连接:搭接长度需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不同直径钢筋搭接时以细筋直径计算。

焊接连接:焊接长度应符合规范,焊后需清除焊渣。

机械连接:锥螺纹套筒连接需由专人使用专用力矩扳手拧紧。

3.4预留洞口处理

当墙柱板需留设预留洞口且与钢筋冲突时,可切断冲突钢筋,但需按设计要求在洞口四周进行钢筋加固,原则为加固钢筋截面积不小于切断钢筋截面积。

3.5混凝土保护层控制

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需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明确规定时,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受力钢筋直径,并满足施工规范。

采用与构件同配合比的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垫块支撑钢筋,确保保护层厚度。

3.6变截面构件处理

当墙柱为变截面时,根据梁高(h)与变截面值(b)的比值确定处理方式:

当b/h>1/6时,需重新插筋;

当b/h≤1/6时,钢筋可按1:6坡度弯折,且需在绑扎前完成处理。

墙柱钢筋发生偏位时,应在绑扎前按1:6比例校正。

3.7钢筋定位措施

墙体内两侧钢筋需加挂适量挂钩,楼板钢筋可采用支架固定标高,确保受力钢筋位置准确。

复杂构件绑扎:绑扎形状复杂的构件时,需预先规划钢筋穿插顺序;柱筋在对角主筋上画线定位,墙筋在模板上画线,梁筋在上部主筋画线,板筋在模板表面画线,保证钢筋间距均匀、横平竖直。

3.8绑扎工艺要点

钢筋网绑扎:

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需逐点绑扎,中间部分可间隔交错绑扎;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必须逐点绑扎。

相邻绑扎点的铁丝扣应呈八字形布置,防止钢筋网变形;钢筋弯钩方向需符合要求(单层筋弯钩朝上,双层筋上层弯钩朝下)。

间距控制:钢筋间距和排距不得小于30mm,确保混凝土浇筑顺畅。

绑扎质量:绑扎需牢固可靠,避免浇筑混凝土时出现绑扎扣松脱或钢筋移位。

3.9钢筋代换规则

钢筋原则上不得随意代换;确需代换时,须经项目工程师审核同意,采用等面积或等强度代换,并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四、质量验收标准

钢筋绑扎完成后,需进行全面检查,其位置允许偏差如下表所示:

项目类别

具体项目

允许偏差(mm)

受力钢筋

排距

±5

钢筋弯起点

位置

20

钢筋间距

绑扎骨架

±20

焊接骨架

±10

焊接预埋件

中心线位置

5

水平高差

+3,0

受力钢筋保护层

基础

±10

柱、梁

±5

板、墙、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