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方案
一、材料管控要点
1.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需将水泥7天龄期水化热控制在0.031W/g以下,28天龄期控制在0.093W/g以下。优先选用火山灰水泥、粉煤灰等活性混合材料优化配合比。
1.2胶凝材料宜选用水化热较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等品种。
1.3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掺加缓凝减水剂降低水灰比,减少单位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水化热总量。
1.4细骨料含泥量应严格控制在1%以内,确保骨料洁净度。
二、混凝土搅拌前准备
2.1施工前应对搅拌机、提升设备、输送泵、计量器具、振捣器等机械进行全面检修保养,并制定设备故障应急预案。
2.2对钢筋绑扎、模板支护、预埋件安装及预留孔洞位置进行复核,确保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前需对模板进行湿润处理。
2.3高温季节施工时,应对骨料采取预冷却措施,如对石子进行淋水降温或添加碎冰。
三、混凝土拌制与运输
3.1混凝土拌制应确保骨料混合均匀,搅拌时间不得少于2分钟。首盘拌制时,石子用量应按配合比减半投放,每盘物料需完全卸净后方可投入下批材料。
3.2搅拌机使用前应先空转润机,严格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各组分材料计量偏差需控制在±2%以内。
3.3搅拌物料总体积宜控制在搅拌筒几何容积的0.22-0.4倍范围内,避免过载。
3.4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拌合物匀质性,防止分层、离析及漏浆。若发生离析或初凝现象,需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拌。
3.5高温、风雨天气运输时,应对运输工具采取遮盖措施,装载量需适中,避免物料溢出。
四、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艺
4.1当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超过2m时,需采用串筒、溜槽或振动导管辅助下料,防止离析。
4.2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每层浇筑厚度H需符合下表规定,具体浇筑方案分为三种:
混凝土类型
振捣方式
每层浇筑厚度(mm)
普通混凝土
插入式振捣
振捣作用半径的1.25倍
表面振捣/人工振捣
200
基础无配筋或配筋稀疏构件
250
梁、墙板、柱结构
240
配筋密列结构
150
轻骨料混凝土
插入式振捣
300
表面振捣(需加荷)
200
全面分层法:逐层连续浇筑,上层混凝土需在下层初凝前完成振捣,适用于平面尺寸较小的结构。
分段分层法:呈阶梯形逐段推进浇筑,适用于厚度较小但面积或长度较大的结构。
斜面分层法:振捣作业从浇筑层斜面下端向上移动,适用于长度超过厚度3倍的结构。
4.3可掺入粒径不大于150mm的毛石(掺量不超过混凝土体积的20%),通过骨料吸热降低内部温度。
4.4采用二次振捣工艺增强混凝土密实度,及时排除表面泌水,确保层间结合质量。
4.5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原则上不留设施工缝。如需留缝,需经设计单位确认,并符合《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4-83)要求。
4.6预埋冷却水管系统,通过循环水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升。
4.7布设测温元件,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变化并做好记录。
五、混凝土养护管理
5.1加强养护管理,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提升早期强度。
5.2浇筑完成后,应在12小时内(高温季节2-3小时,干硬性混凝土1-2小时)覆盖保湿材料并开始养护。
5.3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期不少于7天;掺缓凝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期不少于14天。
5.4浇水频次以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为原则,15℃左右时每日浇水2-4次,干燥气候需适当增加。
5.5大面积结构可采用砖砌围堰蓄水养护。
5.6养护至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上,方可允许人员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