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磁现象教学设计
课题
5.1.1磁现象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年级下
学习
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简单的磁现象;
2.通过实验认识磁极,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3.通过实验认识磁场。
重点
磁体、磁极、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难点
认识磁场的存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加拿大东海岸,有一个神奇而令人生畏的世百尔岛,来往的船只只要一靠近它,不但指南针失灵,还会把船吸向海底,造成触礁沉没。
这是为什么呢?学习了今天的磁现象你就会明白其中奥秘。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通过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磁体和磁极
1.磁性和磁体
物体具有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出示图片:磁刀架、磁铁、磁石(主要成分为:Fe3O4)
思考:你能说说自己的身边有哪些磁体吗?
各种不同形状的磁铁
出示图片:蹄形磁铁、小磁针、条形磁铁、磁环
思考:观察下面图片说出你观察到的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两端吸引铁屑较多中间吸引铁屑较少。
说明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
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
2.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磁极,磁极总是成对出现的。
一个可以在水平面里自由转动的磁体,当它静止时,它的两个磁极间的连线总是大致指在南北方向。
思考:如果将一块磁体“分割”成若干块小磁体,每个小磁体有几个磁极?
因为磁极总是成对出现的,所以不论分成的小磁体有多少块,每一块小磁体均有两个异名的磁极。
(1)北极:人们把磁体上指北的磁极叫做指北极,简称为磁体的北极,即N极。
(2)磁体上指南的磁极叫做指南极,简称为磁体的南极,即S极。
3.应用
出示图片:指南针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利用磁体的指向性来确定方向在我国早就广泛应用于战争、航海与商旅之中。
出示图片:司南
磁勺是用天然磁体磨成,置于地盘中心圆内,勺头为N,勺尾为S,静止时,因地磁作用,勺尾指向南方。此模型是王振铎先生据《论衡》等书记载并参照出土汉代地盘研究复制。
利用司南就能准确地知道自己所在位置的方位。
二、磁场和磁化
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出示图片:观察视频说一说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
出示视频:
教师总结: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出示视频:条形磁体靠近悬挂磁体
思考: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两磁体间没有接触,却能产生相互作用呢?
教师归纳
(1)现象:两磁体间没有接触,悬挂的条形磁体却运动了。
(2)说明了磁体周围一定存在着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让它们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2.磁场
(1)磁体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这种物质我们把它叫做磁场。
(2)磁场的特点
①看不见、摸不着;
②它是确实存在的;
③可以根据它对其他物体的作用来认识它。
(3)磁场的基本性质
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思考讨论:将磁体靠近小磁针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
参考答案:看到小磁针发生偏转,并且不同位置小磁针所指的方向不同。
说明磁场对小磁针有力的作用。
(4)磁场的方向
磁场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出示图片:悬空的磁环
磁环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依靠磁场力使它们隔开一段距离而悬空平衡。
出示视频:磁化现象以及磁化方式
(1)磁化现象: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2)磁化方式
①接触或靠近磁体;
②用磁体的一极沿同一方向多次摩擦。
思考讨论1:如图磁铁为什么能吸起回形针?
由于回形针在磁铁周围的磁场中被磁化,回形针上靠近磁铁磁极的一端出现了异名磁极,远端出现同名磁极,因异名磁极离得近、吸力大于斥力,因此回形针被磁铁吸引。
思考讨论2:如图,为什么回形针之间能相互吸引?
由于回形针在磁铁周围被磁化,具有了磁性因此能吸引其他的回形针。
知识拓展
软磁体
被磁化的物体如果是铁制的,获得的磁性会立即消失,叫软磁体;
硬磁体
被磁化的物体如果是钢制的,获得的磁性就会保持较长的时间,叫硬磁体或永磁体。
思考讨论3:如果你坐在行驶着的车辆中,当车辆转弯或沿曲折的道路行驶时,你带着的指南针的指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不会,因为南北指向不变,指南针的指针是被地磁场所吸引不会因为车辆转弯而改变。
思考讨论4:在晴朗的夜晚如果你没有带指南针,将如何辨别方向呢?
参考答案(1)寻找北极星,北极星永远在地球的北方,所以北极星所在的方向便是正北方。
(2)观察树木,其南侧的枝叶茂盛而北侧的则稀疏;
(3)找到一棵树桩观察,年轮宽面是南方;
课堂练习
1.下列物品中,能被磁铁吸引的是()
A.橡皮擦
B.塑料尺
C.大头针
D.铜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