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
6.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P89.例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相同,只是计数的范围由整数扩充到了分数。在已有的基础上感悟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打下了基础。
学情分析
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学生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有一定基础。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核心素养
经历计算法则得出的过程,培养概括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经历计算法则的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启发引导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知识链接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1)的分数单位是(),有()个()。
(2)的分数单位是(),有()个()。
(3)的分数单位是(),有()个()。
学生举手回答。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师板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
探究新知
一、探究同分母相加的方法
例1.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
(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
(2)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
1.分确分数加法的含义
师:读题,你知道什么信息?
生:知道爸爸吃了块饼,妈妈吃了块饼,求一共吃了多少张饼。
师:要求一共,应该用什么法计算?
生:加法。
师板书:+
师:由此可见,分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那怎样计算呢?
2.探究+的计算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我们把这块饼平均分成8份,妈妈吃了,也就是占其中的1份,而爸爸吃了,占其中的3份,一共吃了张饼。
生2: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
师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解决问题
+==(张)
答: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张饼。
二、探究同分母相减的方法
1.明确分数减法的含义
师:从多吃可以推断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减法。
师:怎么列式?
生:-。
2.探究-的计算方法
师:怎样计算呢?
自主探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计算呢?
(2)你是怎样想的?
(3)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1:3个减1个是2个,就是。
生2:-==。
3.解决问题
-==(张)
答:爸爸比妈妈多吃张饼。
三小结
师:你能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做一做:(教材P90)
1.列式并计算。
2.计算。
29?+59=27+57=58+
56-16=710-110=7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校对。
答案:
1.25+25=4
2.79;1;34;174;23;35;
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的活动,给予学生较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思想,最后由学生自行概括出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
课堂演练
一、入门
1.看图涂一涂,填一填。
2.填空。(教材P91第3题)
3.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画“”,错的画“”并改正。
(1)+==()。改正:+===1
(2)1-==0()。改正:1-=-==
二、巩固
4.计算。(教材P92第6题)
5.在○里填上“>”“<”或“=”。(教材P92第8题)
三、挑战
6.在五年级一次测试中,及格人数占总人数的,及格人数比不及格人数多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1-=
-=
答:及格人数比不及格人数多占总人数的。
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总结评价
1.课堂总结
2.素养评价
3.布置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2)预习下一节内容。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课后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2.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