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我想对您说》评课稿
呼唤本真,“导”字为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积极提倡用我手写我心。让儿童作文回归生命本真,在写作过程中,真情投入和倾情投入,呼唤儿童作文的生命。”邹老师这节课,放下了对孩子的束缚。积极创设自由表达的环境,让孩子在课堂里自由写作,释放真情。
???回顾整堂课,邹教师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一个“情”字。
???一、以信入情,巧妙激趣,打开情感的闸门。
???上课伊始,邹老师由歌手李春波《一封家书》的图片和配乐歌曲,引出亲情,一首歌曲最是寻常事,最是儿女情,引出习作内容——我想对你说。之后,出示袁隆平爷爷80岁时写的《给妈妈的一封信》,教师富有真情的表达,顺理成章地激发了孩子们表达的欲望。邹老师,正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经验,用恰当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心灵,给学生提供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的舞台。
???二、以情融情,敞开心扉,共诉内心的真情。
??邹老师在本节课中围绕“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尝试说”,设计了教学环节。对谁说,定准对象;怎么说,明确要求;说什么,确定中心。以范文示例,传授本次习作三大秘招:抓细节、谈看法、提建议。告诉学生感恩的话暖暖说,建议的话好好说,委屈的话细细说,学会用恰当的语言,字字敲进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三、范文煽情,填充习作,点燃习作的热情。
??邹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个高三学子与母亲的争吵视频后,让学生走进人物,角色扮演,随机出示教师的半成品范文来引路,给学生习作打好框架,留下空白。引导学生选取典型事例和典型场景,从细节入手,从父母的某一个神态,某一句话,某一个动作入手,让学生填空补充习作,打开学生积累的仓库,消除习作的畏惧感,点燃写作的热情。
??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的习作指导课应在导字上下工夫,怎样导呢?以这节课为支点,引发了我的两点思考。
??一、首先得清楚,导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是指导的起点,也是指导的归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各种事例的取材,家书的内容,争吵的视频都应从五年级的学生出发,要贴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场景的成人化,情感的成人化。因为这样反而会让学生感触不深,无法理解这其中的情感。
???二、其次是怎样导。
?????习作训练,尤其是课堂习作教学。无论是指导还是讲评,都应该有一个清楚的点,这个点就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这个点来自学生,来自具体班级的具体学生的具体问题。当然,讲写作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作文课不是不教知识,是要少教点“是什么”的知识,多教点“怎么做”的知识。场景、细节都属于“是什么”的知识,而怎么用好场景和细节描写,在教学时并没有点明点透彻。同时,学生当堂写下的例文是为指导学生习作服务的,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找出不足,帮同伴改,把文字改得生动。这样改者与被改者,旁观同学都能从中受益。学而知困,困而知学,学以致用,让学生有所获益,有所满足。
???总之,教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有所获益,教师也应有所成长。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一个动态的生成,是发展的过程,时时处处充满了智慧、挑战。我们不仅是教者、问者、导者,也是学者、思者、听者。教学过程,也是我们再学习、再思考、再发现、再认识、再体验、再创造的过程。愿每节课我们都能成长,都能有所收获,愿每节课都是一块磨刀石,能将我们磨砺成一把绝世好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