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挂饰》教学设计
【课程概况】
授课对象
一年级
课时规划
1课时
参考教材
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小小挂饰》
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材内容聚焦家中的小小装饰品——挂饰,结合挂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并制作挂饰来装扮自己的家。教材通过对挂饰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对挂饰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端午节介绍挂饰的文化背景,之后详细展示了挂饰的制作过程和学生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习挂饰的制作。
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挂饰的文化背景,还能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发展他们的艺术感知和表现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好奇心强,喜欢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力丰富,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理解能力有限。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是其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调动其自身的各个感知通道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对家庭生活的思考认知。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基础的手工技能,本课以实践操作为主,动手实操较多,对学生的挑战也更大,教师需在授课课程中进行耐心引导,循序渐进,不仅培养学生的制作挂饰的基本艺术技能,还能激发他们对家庭生活的观察与理解。
设计思路
课程以举办“创意挂饰嘉年华”为背景,在嘉年华中学生所扮演的家庭成员要合作完成挂饰的创作,为自己的“创意小窝”做装饰。学生先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中了解挂饰的作用,知道挂饰所蕴含的美好寓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通过对不同挂饰寓意的猜测与学习,学生不仅感知挂饰丰富多彩的材料运用,还能理解挂饰是如何传达美好寓意的。课堂活动结合实践,学生先学习挂饰的制作方法,再欣赏学生作品获得创作灵感,最后以合作方式完成挂饰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创作,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转变为艺术作品,既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了解挂饰的历史、文化意义、种类和用途;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手工艺,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表现】:掌握基本的挂饰制作技巧,发挥创意,设计并制作出独特的挂饰。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材料和创作方法,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挂饰的历史、文化意义、种类和用途并掌握基本的挂饰制作技巧。
【教学难点】发挥创意,设计并根据所要传达的寓意制作出独特的挂饰。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启发教学法、活动体验法、讨论学习法等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学具准备】纸张、上色工具、剪刀、胶水等,学习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构思
新课导入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情境:开展“创意挂饰嘉年华”,情境置入教学,便于吸引学生的上课兴趣
【我们来给自己的“创意小窝”加些装饰吧!】
师提问:来参加“创意挂饰嘉年华”的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挂饰’吗?”
教师介绍挂饰并展示挂饰图片。
师提问:“挂饰和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并寻找与挂饰相关的习俗。
归纳:
挂饰是指用以各种场合装饰的一种工艺品,比如挂在包包上,挂在家里,挂在衣服上做装饰。
端午节有悬挂艾草、佩戴香囊的习俗,传递着驱灾辟邪的美好愿望。
【挂饰能传达出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么不同的寓意是怎样通过挂饰来传达的呢?】
1.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问题,对挂饰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进入角色状态。
利用单元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认识到挂饰的用途与文化背景,引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知识新授
环节1:挂饰寓意“连连看”
1.教师展示几张不同挂饰图片,带领学生观察挂饰的特点,与寓意相匹配。
“老师给出这么多挂饰和寓意,大家通过观察和猜测,一起来‘连连看’吧!”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猜测,让学生对挂饰的寓意与样式有初步的认识。
教师提炼挂饰中的重要特征,与相应的寓意相匹配,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挂饰是如何传达出不同寓意的。
归纳:
挂饰一般由挂线、挂件和穗子构成。
如意纹样式寓意“吉祥如意”;花瓶,“瓶”谐音“平”,寓意“平平安安”;寿桃寓意“健康长寿”,不同的挂件样式传达出的寓意是不同的。
1.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找寻图片中挂饰的特点,与给出的寓意相匹配。
通过观察分析,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力和艺术感知力。通过总结归纳,让他们了解不同寓意常用的挂饰样式,同时为创作实践做铺垫。
环节2:挂饰材质大揭秘
【除了样式不一样,这些挂饰之间还有什么不同呢?它们都是用相同的材料做的吗?】
引导学生指出挂饰之间材质上的不同。
师提问:“这些挂饰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能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