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语文探秘古今名人—泰戈尔(含答案).pdf
文件大小:678.01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7.79千字
文档摘要

诗哲诺光,自然慈航

——泰戈尔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以笔为剑,直指社会的腐朽与人性的麻木。他的文字犀利

而深刻,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与国民的劣

根性。他一生致力于文化启蒙,用文字唤醒民众,为民族的觉醒与进步呐喊。他不仅是文学

巨匠,更是思想的先驱,其作品和精神影响了无数人,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座不朽的丰

碑。

(一)作者名片

186157—194187·Rabindranath

泰戈尔(年月日年月日),全名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Tagore),印度加尔各答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

印度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泰戈尔以诗性智慧融合印度古典哲学与西方人文精神,创作出

《吉檀迦利》《飞鸟集》等蕴含东方哲思的经典作品,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

其诗歌与散文以自然意象、灵性追求与人文关怀著称,被誉为印度精神的象征与东方诗

圣。

(二)作者趣事

1924年访华途中,泰戈尔应邀参加上海茶会。席间某位西装革履的银行家,瞥见诗人

“”

身披粗麻长袍,故意举着镶金茶杯发问:先生诗中的飞鸟可值几个银元?泰戈尔将方糖投

试卷第1页,共5页

入红茶,望着涟漪微笑:正如今夜坠入黄浦江的月光,您听见海关钟声在糖块里结晶的声

音了吗?三日后南京玄武湖畔,几个女学生红着脸递上被雨水洇湿的诗稿。老诗人掏出孔

“”

雀石胸针压住稿纸,就着柳荫诵读她们的稚嫩诗句。当读到露珠偷走了月亮的银梳子,他

突然摘下圆框眼镜,把青金石镜链赠予最腼腆的姑娘:请替加尔各答的盲诗人保管这串星

星的泪痕。茶会主办方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那枚胸针其实是泰戈尔母亲遗留的婚饰,而

镜链上的青金石产自他故乡的恒河支流。银行家当夜派人赎回金杯捐给震旦大学,据说在捐

“”

赠卡上抄录了半句诗:我们把世界看错,反说它欺骗了我们。

(一)诗性萌芽期(1861—1878)

泰戈尔生于印度加尔各答贵族家庭,八岁写诗,十二岁发表叙事诗《野花》。在家庭

私塾接受孟加拉传统教育,研习梵语经典与波斯诗歌,深夜常听家仆吟唱民间歌谣,孕育出

贯通雅俗的文学灵性。

(二)英伦淬炼期(1878—1880)

十七岁赴伦敦大学学习法律,却流连于莎士比亚剧场与雪莱诗社。在泰晤士河畔接触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将英式十四行诗与印度偈颂体融合,形成独特的韵律实验手稿《晨歌》。

(三)圣地尼克坦时期(1901—1912)

四十岁在乡间创立露天学校,赤脚授课于菩提树下。创作《吉檀迦利》孟加拉语版,

在恒河晨雾中修改诗行,把印度教吠檀多哲学转化为可触摸的露珠与飞鸟意象。

(四)世界公民期(1913—1941)

凭英译《吉檀迦利》成为首位亚洲诺奖得主后,游历三十余国传播东方智慧。在阿根

廷与徐志摩畅谈诗歌的宇宙性,在德黑兰用波斯语朗诵《飞鸟集》,将殖民阴云下的东方美

学推向世界圣殿。

(一)哲学性与宗教情怀

泰戈尔的作品渗透着深邃的哲学思考与神性追寻,如《吉檀迦利》以颂诗形式探索人

试卷第2页,共5页

与宇宙、神性的关系,将印度吠檀多哲学融入对生命本质的叩问,赋予诗歌形而上的精神维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