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人际和学习压力的影响
【内容摘要】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学生人生当中的一大转折点。在这一时期的教学当中,因为学生迈入了青春期的中末段,思维逐渐成熟,人格逐渐走向独立,对外界的信息有了自我甄别能力和取舍的意识,这个时候学生会逐渐的不再顺从教师和家长,滋生出叛逆情绪又或者是自闭心理等问题,教师和家长稍不留意,学生就会行差踏错,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无不验证着这一现象。因此,在高中时期的教育工作,家长也应参与其中,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的养成良好的态度、心理、性格,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人际和学习压力的影响。
【关键词】高中教育家庭教育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分析探讨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生生内心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包括了学生的性格、心理、交际方式、婚嫁观念、经济管理方法等等,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中国传统教育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守旧观念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压力。很多家长都是在高中阶段才逐渐意识到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会通过近乎严苛的挫折教育不断鞭策学生进步,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压力,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状态两个方面,本文将浅析家长教养方式中错误方法以及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影响,并会浅析相关解决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高中阶段家长错误教养方式以及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1.惩罚严厉或过分溺爱
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都遵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不可过分包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由于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家长对学生过分溺爱。这两种极端的教养方法,其实都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严厉的惩罚区别于口头上的挫折教育,它指的是家长对学生的体罚、心理施压等,这种教养方式在发展落后地区尤为常见,因为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在学生在校期间因学习出现问题后,大部分家长会采取体罚、责骂甚至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去对学生进行苛责,这种带有惩罚性质的教育,最容易带来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长期处于父母的苛责当中会形成自我否定、胆小怯懦、优柔寡断甚至产生自残、伤害他人获得快感的极端心理,而在学习方面,父母近乎“暴政”的施压,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让学生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而过分溺爱导致的结果,相信大部分教师都见到过,现在很多学生娇生惯养,经不起丝毫风吹雨打,父母及祖辈的过度溺爱,让学生成了温室当中的花朵,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会尊重他人,习惯区别对待,习惯参与“小团体”,在班级当中建立“鄙视链”,而在学习当中因为受到家中监护人的过分溺爱,学生往往对学习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不会受到父母的责备,把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当作耳旁风,沉迷享乐,并且有着严重的攀比心理和追求虚荣的心态,遇事暴躁易怒,缺少理性思维。
2.拒绝否认,贯彻挫折教育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出于青春期的末端,思维、心理都逐渐成熟,并且面临着人生中学习压力最大的高中学习时期,这个时候其实学生心理是急躁、焦虑、恐惧的,过于沉重的学习负担会让学生不堪重负,很多时候学生的成绩差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努力,而是因为能力不足所造成。这个时候,学生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关心、呵护,但是很多家长并未做到这一点,而且学生提出的部分合理诉求也会遭到家长的拒绝。举例来说,在本人教过的班级中有这么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所以该名学生十分努力,会加练习题,并且寻找网络微课资源巩固个人能力,但是他的家长并不支持他这么做,家长固执地认为学生是在校期间偷懒,不好好听讲,并且时常用“同样的书,同样的老师,别人学的会你学不会,你就比别人笨吗?”类似的口吻去否认该名学生,这一举动直接造成了这名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很多家长都是在没有了解学生学习实情的情况下,盲目的指责学生的非自愿过失,出于成人自尊不愿意承认学生之间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这一事实,但是从教育实际出发,高中阶段課程设计复杂,学生的学习天赋各异,出现学习差距属于正常情况,家长这种抗拒心理以及挫折教育的方式会击碎学生对于原生家庭的“信任”,丧失学习目标和前进动力,并且在人际交往中会逐渐变得多疑、敏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
3.过度干涉导致学生成为“傀儡”
过度干涉是高中阶段最容易引起学生内心叛逆情绪产生的“导火索”,父母的这种过剩的“支配欲”会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极其严重的叛逆心理,虽然这种“支配欲”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学生,但是家长也要意识到,随着孩子的成长,高中时期的学生是具有健全且完备自理能力的个体,有些家长不仅干预学生的学习,甚至学生的衣食住行,交际圈等等,家长都要“插上一脚”。研究表明高中阶段是学生最需要“个人隐私”的时期,因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