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课堂实录.doc
文件大小:459.5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2.67千字
文档摘要

第1课《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课堂实录

一、引入新课,了解诗人

师:同学们,40分钟时间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手指屏幕)谁来念?

出示古诗《画》—王维,请生读。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吗?

生:王维是个唐代诗人。

师:他确实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姓王名维字摩诘。知道他为什么字摩诘吗?

生:因为他妈妈的偶像叫维摩诘。

师:对,他和如来佛祖,释迦牟尼是同一个级别的得道高僧。因为他妈妈信佛,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儿子也和他一样;,果然王维也信佛,所以后期的王维我们把他称为“诗佛”。宋代有一位文学集大成者苏东坡,他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八个字一出来,之后所有的文人墨客,凡是作诗都想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远看——

生接着念诗

师:我相信这首诗你们都已经学过了,来念念这首诗,《三衢道中》预备起!

生读诗

出示诗人介绍,学生了解。

?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曾几,几和畿是一样的,古代靠近国都的地方为幾辅。曾几,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古代的文人有姓、有名、有字、有号,一般字和名之间是有联系的,你看畿辅,他就给自己取字吉甫。

二、吟诵诗题,学习方法

师:我很想知道你们老师是怎么教你们古诗的。回忆一下,先做干什么,又做什么,最后做的什么?

生:老师先介绍诗人,然后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生:先讲诗人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然后解释每句诗的意思。

师:看来你们老师很喜欢解这个字。(板书:解)那就请你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吧。

生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师:老师告诉了我们创作背景和诗的意思,还做了别的吗?

生:读诗

板书:读

师:除了读和解释,还做了什么?

生:还做了笔记

师:记录(板书:记)你们有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不仅让你们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了古诗的意思,还反复读了,记了。那我们今天还可以做点什么呢?请听,我是这样读题目的:三——衢——道中——,我念的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有快有慢

生:衢和中拖得很长

师:再听听!三——衢——道中——。(边念边在题目上方画符号:—/\—)我画的是什么?

生:声调

师:对呀!那你发现哪些声调我在读的时候声音是延长的?

生:读衢和中的时候延长,相反三和道的时候声音短一点。

师:我们现在叫声调,古时候有没有声调?叫什么?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听好,现在的一声和二声在古时候叫平声,平声字念的时候声音要延长,称之为“平长”;三声和四声古时候叫仄声,念的时候声音要比平声短一点,这个叫“仄短”。(板书:平长仄短)这就是我们念诗时的规律,叫平长仄短。

生:平长仄短

师:所以这个题目我是这样念的,三——衢——道中——,来把这平长仄短念出来。预备,齐。

生:三——衢——道中——

师:现在我又要念了,看看有什么不一样?三——衢——道——中——

生:好像在唱歌一样

生:现在是唱的,跟刚才的调子差不多。

师:这个调子来自于什么?

生:来自于平长仄短

师:就是这样念着,就是这样唱着,我们古人称之为“吟”,(板书:吟)

师:你还在哪些诗里见过这个字?

生:游子吟

生齐背《游子吟》

三、吟诵古诗,感悟画面

师:咱们中华的文化几千年都是吟下来的,古人的诗歌都是吟下来的,那今天我们也来吟一吟,看看能否吟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第一句你会了吗,试试看?

生吟“梅子黄时日日晴”

师:你看这首诗里那么多的红字,古时候人们称它们为入声字,入声字读的时候要短促,所以叫“入促”。(板书:入促)入声字最能传情表意。听听我念:“梅子黄时日日晴”。发现了什么?

生:日日念得很快

请生尝试吟诵

师:你知道梅子黄时是什么时候吗?

生:五月份。

生:梅子成熟的时候。

师:除了五月份,还有吗?

生:六月份。

师:对呀!每年农历五月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有时候早一点,有时候晚一点。但是梅子成熟的时候这个季节天气通常是天天下雨,所以叫梅雨季节,然而诗中的这几天居然天天...

生:放晴。

师:以往天天下雨,这时天天放晴,诗人的心里一定...

生:开心、高兴、喜悦

师:人一高兴就会发出笑声

生:哈哈哈。

师:哈哈哈和日日情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

生:声调是一样的。

生:前面两个字短,后面一个字长。

师:节奏是一样的。还有什么一样,看我的嘴巴。

生:嘴巴张开的形态是一样的。

师:所以同学们你以为这三个字曾几只是在写天气吗?这三个字还在写他的...

生:心情。

师:还在告诉我们他开心以后的…

生:笑声。

师:把心情把笑声放入到这三个字里,一起吟诵…

生:梅子黄时日日晴

师:这就是用文字来描摹声音,了不起吧!只有通过吟诵,知道平长仄短入声促才能看到那笑容组成的一幅立体的画面。

师: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却”字念得短了,你发现他从水路变成山路的时候,他的心情…

生:很开心

生:他终于去走山路啦。

师:是的,他游完水路就马上去山间小路。我们念过《山行》。

生齐背《山行》